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黄梅遗韵——江南大学“莓梦承真”实践团深入调研非遗文化

2024-08-14 20:39:21   来源:今日热点网

、在黄梅戏这一璀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旅中,江南大学商学院“莓梦承真”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3日至8日,深入安徽省安庆市,与黄梅戏演员、当地民众及游客对话,共同探索黄梅戏文化的魅力与传承之路。

通过与演员、民众及游客的互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黄梅戏在文化传承、社区建设以及旅游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中国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实践团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报告,以期引起更多人对黄梅戏的关注与支持。同时,实践团也将积极传播黄梅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艺术。

探寻根源,黄梅戏博物馆的时光之旅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安庆这座古城上,曲未央,黄梅韵犹长,千载风华续华章。为探寻黄梅戏的文化根脉,感悟艺术魅力,传承非遗精髓,莓梦承真的成员们满怀期待地踏入了黄梅戏博物馆。博物馆的外观古朴典雅,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等待着实践团去翻阅。相机快门声响起,定格了团队与黄梅戏初次相遇的珍贵瞬间。

图为实践团队在黄梅戏博物馆合影留念

以“皖韵黄梅”为主题,展厅以其独特的设计,尽显黄梅之韵。正面墙体以一幅精美的画卷为中心,搭配着柔和的灯箱与纯音乐的环绕,仿佛一幅流动的黄梅戏历史长卷,将黄梅戏的故事娓娓道来。

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实践团成员缓缓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黄梅戏老剧照,它们虽已泛黄,却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风采。

图为实践团队跟随讲解员聆听博物馆讲解

博物馆匠心独运,将黄梅戏的艺术精髓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通过五大篇章《戏源》、《戏脉》、《戏彩》、《戏品》、《戏建》,系统地展现了黄梅戏从起源、发展到辉煌的历史脉络及其独特魅力。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黄梅戏的诞生、成长与繁荣,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断创新的精神。

《戏源篇》追溯源头,展现了徽班进京的图像以及各种乐器曲谱等文物,展现了戏曲元素的多元融合;

图为徽班进京展厅陈列

《戏脉篇》细数黄梅戏发展,彰显艺术家风采;《戏彩篇》则以华美的戏服、道具,直观呈现黄梅戏的舞台美学。《戏品篇》与《戏建篇》则分别从经典剧目与整体视角,展现了黄梅戏的艺术成就与未来展望。

图为实践团队欣赏黄梅戏经典服饰

最让同学们震撼的是韩再芬大师的展览区。韩再芬,这位黄梅戏界的传奇人物,她的艺术成就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黄梅戏的未来之路。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着她的剧照和演出道具,心中充满了敬仰之情。在这里,同学们不仅看到了黄梅戏的艺术魅力,更感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们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图为实践团队聆听韩再芬老师故事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一个特设的观戏区。随着幕布缓缓拉开,一曲经典的黄梅戏选段《天仙配》悠扬响起。同学们坐在座椅上,静静聆听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旋律,感受着黄梅戏独特的韵味。演员们的表演细腻入微,情感真挚,让大家仿佛置身于戏中世界,与人物同悲共喜。

图为实践团队观看黄梅戏曲目

整个展览不仅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触动,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感。黄梅戏,这一历经风雨而愈发坚韧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少年的肩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预示着它将继续弦歌不辍,在中华大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身临其境,再芬公馆的梦幻之夜

当夜幕降临,实践团再次启程,前往再芬公馆观看黄梅戏表演。再芬公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吸引了无数戏曲爱好者。走进公馆,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舞台上灯光璀璨,布景精美,一切都显得那么梦幻而真实。

图为实践团队在再芬黄梅剧院前的合影

在表演正式开始之前,实践团有幸获得了与国家二级演员们的宝贵访谈机会。在柔和的灯光下,演员们卸下了舞台上的光环,用真诚的态度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们演艺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他们谈到了黄梅戏传承的艰辛与挑战,讲述了自己在角色塑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那份对艺术无尽的热爱与追求。从他们的言语和描眉画眼的繁多步骤中,成员们感受到了黄梅戏演员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坚持,也更加敬佩他们为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所付出的努力与奉献。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再芬黄梅剧院幕后开展访谈

图为再芬黄梅剧院演员在幕后上妆

访谈结束后,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更是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即将踏上一段特别的旅程——换上黄梅戏的戏装,亲身体验一把做“戏中人”的感觉。在化妆师的帮助下,一个个现代的身影逐渐变得古典而雅致,华丽的戏服穿在身上,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大家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既惊讶又兴奋,纷纷感叹于黄梅戏服饰的精美与独特。这一刻,同学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正成为了黄梅戏故事中的一部分。

图为实践团队换上戏装走上舞

随着音乐的响起,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拉开了序幕。实践团队成员落座于观众席,看到黄梅戏演员们从后台的紧张准备到前台的华丽绽放,见证着她们从平凡到非凡的转变过程。这种双重视角的体验,让实践团成员们对黄梅戏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图为观看黄梅戏传统小戏《夫妻观灯》表演

黄梅戏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化着精致的妆容,以精湛的演技和婉转的唱腔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这一场演出多半是民间剧目,展现的是最真实的古时安庆人居家生活状态,从《打猪草》到《夫妻观灯》,从《戏牡丹》到《打豆腐》,生活化的展现方式、惨杂其间的安徽话的表达让同学们觉得黄梅戏是那么的亲切可爱。大家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时而欢笑,时而落泪,完全沉浸在了戏曲的世界中。

图为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表演

在座还有很多老人和小孩,孩子们纯真的笑声在剧场内回荡,那是对黄梅戏最直接的喜爱与认同。而舞台两侧的竖屏上,普通话字幕滚动播放,为外地游客扫除了语言障碍,让更多人能够轻松享受这份来自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一夜,在再芬公馆,实践团不仅身临其境地体验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易与美好。这不仅仅是一场戏曲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传承之旅。

深入调研,菱湖公园里的文化探寻

第二天黄昏,实践团带着对黄梅戏更深的了解与热爱来到了菱湖公园。公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一个休闲娱乐、纳凉放松的好去处,也有很多人在这里载歌载舞、自发地演唱着黄梅戏。然而,对于实践团来说,这里更是一个文化探寻的宝地。

图为实践队员集中在菱湖公园采访

同学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开始发放问卷并进行访谈。同学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从满头银发的老居民到青春洋溢的年轻游客,他们无不热情洋溢地分享着自己与黄梅戏的故事。

图为实践成员单独采访

有的老人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他们回忆起儿时村头巷尾传来的黄梅戏声,感慨于那份纯朴的土音韵味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逐渐淡化,希望黄梅戏还能像自己年幼时一样保持古老和神秘;而有的老人也欣慰于黄梅戏能够与时俱进,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有的当地人则略显遗憾,认为黄梅戏的创新之路虽在探索,但仍需更多突破,以激发新的活力;而更多的则是那些跨越地域、年龄界限的爱好者,他们欣喜于黄梅戏在新时代的蜕变,尤其是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不仅保留了传统之美,更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目光。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老年大学成员

壮丽的晚霞之下,实践成员在湖边遇到曾经教授音乐的老奶奶分享着自己年轻时与黄梅戏的不解之缘;夜幕低垂时,谈到开心处,两位热情的广场舞领舞阿姨给实践团表演了黄梅戏经典剧目《风尘女画家》中的经典唱段《海滩别》,表现了张玉良出国前与潘赞化在海滩分别时的离别不舍之情,听起来缠绵悱恻,回味无穷。她们用精湛的演技再现了戏曲中的经典场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她们还谈到成为黄梅戏演员的门槛很高,其中一个阿姨因为家庭的缘故只能放弃了成为黄梅戏演员的梦想。

图为菱湖公园中黄梅戏表演

在调研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老年人虽然对黄梅戏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们对于新剧目和新表演形式的接受程度却相对较低;而有些年轻人则更加喜欢那些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手法的黄梅戏作品。

实践团发现,这正是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多面性:老一辈人坚守传统,对新事物持谨慎态度;而年轻一代则更加开放包容,乐于接受创新。这种代际差异,既是对黄梅戏传承的挑战,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实践团深知,黄梅戏的未来,需要青年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心灵对话,青年演员展示传承力量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拜访了汪晨晨老师——一位在黄梅戏界享有盛誉的青年艺术家和传承者。汪老师作为一个00后,不仅是共青团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还获得过首届新时代“黄梅之星”十佳称号、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她开创性地在黄梅戏《罗帕记》中通过穿高跷的表演方式,生动展现陈赛金被误解后踉跄赶路的艰辛与狼狈,用这种方式展现当时女性三寸金莲的艰难生活和被封建时代的压迫,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角色情感的理解和共鸣。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表演的技术难度,更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图为实践队员与汪晨晨老师访谈照片

访谈在“小辞店”咖啡馆柔和的灯光下缓缓铺陈,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与黄梅戏文化的深邃韵味。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围坐在汪晨晨老师周围,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烁着对黄梅戏非遗文化传承的渴望与尊重。

访谈开始不久,汪晨晨老师便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黄梅戏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她提到,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情感与记忆,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以及丰富的剧目内容,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强调,作为青年演员,自己有责任也有使命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黄梅戏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图为汪晨晨老师在分享黄梅戏的发展过程

在谈及具体的传承方式时,汪晨晨老师显得格外激动。她分享了自己在传承黄梅戏过程中的一些创新尝试。比如,她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剧目中,通过改编剧本、设计新的舞效果等方式,让黄梅戏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她还积极参与黄梅戏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通过现场表演和讲解、举办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向更多年轻人普及黄梅戏知识,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汪晨晨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口传心授”这一传统传承方式的重要性。她表示,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精髓往往难以用文字完全表达,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师傅与徒弟之间的直接交流与示范来传递。因此,她非常注重与老一辈艺术家的交流与学习,不断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同时也致力于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传授给下一代黄梅戏人。

图为小辞店咖啡馆

访谈的氛围在汪晨晨老师温柔而坚定的讲述中愈发浓厚,仿佛整个“小辞店咖啡馆”都被黄梅戏的韵律所包围。她以一段经典的黄梅戏《女驸马》选段作为引子,将大家带入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世界。她的唱腔高亢而又不失细腻,每一个转音、每一个停顿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她边唱边做着手势,仿佛真的置身于宫廷之中,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与真爱。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被深深吸引,队员中有些人虽然对黄梅戏并不十分了解,但此刻却仿佛能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被那份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唱罢,汪晨晨老师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她告诉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这段《女驸马》不仅是一段戏,更是她自己坚持梦想、勇往直前的真实写照。她分享了自己在追求黄梅戏艺术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困难,她提到,在成长的道路上,她也曾面临过许多分岔路口。但她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挑战,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图为在小辞店咖啡馆与汪晨晨老师合照

随着访谈的深入,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被汪晨晨老师对黄梅戏非遗文化传承的执着与热情深深打动。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访谈为契机,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梅戏、学习黄梅戏、传承黄梅戏,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