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让信仰点亮人生青岛理工大学“筑梦之光,红旅井冈”实践团队赴井冈山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2024-08-05 09:46:21   来源:今日热点网

激发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梦之光•红旅井冈”实践团队于7月25日至7月31日赴井冈山参加由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开展的2024年“永远跟党走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全国大学生主题教育培训班,于绿水青山间追寻先烈足迹,感悟“井冈山精神”,勇做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传承人,用专业知识助力革命老区红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展现理工青年担当。团队由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于红霞担任指导教师,朱华建担任带队老师,本科生宋苏颖、廉一鸣、吴依霖、李田泓、顾炎蕾、王天翼、王嘉仪七人参加。

传承红色基因,点亮信仰之光

滔滔赣江畔,巍巍井冈山。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7月26日,“筑梦之光,红旅井冈”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基地教室参加了三湾改编”情景教学,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大家设计班名、班歌、班旗并进行自我介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让走出课堂的学子们深刻,还让他们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三湾改编的背景、原因、内容及意义。晚上,实践队参加了“学编红军草鞋”体验教学,在草鞋编织老师详细讲述及示范编织引领下,大家拿起稻草,通过搓、捻、挽、编、压、敲等草鞋编制织动作要领和基本要求,亲自体会草鞋的编织过程,深切体验当年革命先辈的生活之艰辛,深刻体会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赓续红色血脉,探忆峥嵘岁月

青山一旦埋忠骨,史册千秋注英名。7月26日上午,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基地老师为成员们开展了“祭奠井冈英烈”仪式教学课程。学员们拾级而上,静默无言,109级台阶的致敬,步步都承载着学员们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庄严承诺。成员们整理挽联、集体默哀、鞠躬致敬,怀着无比崇高的敬意向革命先烈们表达无限追思和深切怀念。井冈山抗战两年多,牺牲战士四万多名。但纪念墙上有名有姓的仅有一万多人,无名英雄忠义之魂全部融入在英雄石上。“无数英烈在革命斗争中没有留下名字,我只能透过那块庄严的无字碑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作为当代青年我一定要继承好红色基因,坚定执着追逐理想勇于担当面向未来。”团队成员宋苏颖在每日感悟中写道。

重温红色征途,感悟革命精神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铿锵有力的歌声,回荡在盘山公路上。7月28日一早,成员们便踏上了前往坝上村的山间小路,参加“红军的一天”体验教学活动。队员们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体验“急行军、前线救护、寻草药”,在大山之间,追寻革命先烈足迹、缅怀当年英烈、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

到达“急行军”终点后,成员们在坝上村村民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有条不紊地制作了一顿特别的红军餐,体验军民鱼水情。开饭前,队员们合唱《强军战歌》,铿锵有力的歌声,将大家带回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犹如一段跨时空的对话,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追寻红色星火,厚植爱国情怀

五百里井冈,青山莽莽。7月28日,团队前往八角楼革命旧址群,来到毛主席旧居“八角楼”,聆听关于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讲解。在这个昏暗的房间里,毛泽东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首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发端,照亮了中国革命万里前程。

7月29日,成员们在综合楼307教室进行了“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访谈,从井冈山走出去的老红军战士、开国少将龙开富的孙子龙小钢,与老红军战士、开国中将赵镕之女赵京娅,带来了一场关于“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的精彩分享。龙小钢分享了自己的爷爷龙开富将军从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传奇故事。赵京娅深情分享了父亲赵镕投笔从戎,从一名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开国将军,几十年初心不改、践行党的宗旨使命的故事。

两位革命后代的生动讲述,让在场的学实践队员们得到了心灵洗礼和精神升华。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访谈活动,更加深刻理解了革命前辈们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情操,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庚续革命事业的决心。

专业助力发展,点亮革命圣地

知行合一,助力发展。“筑梦寻光·红旅井冈”团队结合井冈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特点,充分发挥团队技术优势,结合井冈山的革命文化背景和实地情况,将成员们划分为调研组、规划组以及设计组,依托专业知识助推红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团队对基地广场光环境进行数据测量,协调分析人流量、照度与使用频率等因素,结合基地的功能特点,依托专业优势以基地内连廊灯光设计为主,广场灯光设计为辅,对基地内的光环境进行优化设计。对部分室外公共空间设计了初步改造方案,通过特定装置补充设计,打造适合基地团队融合交流的室外空间,推进丰富基地培训课程。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井冈山这座红色革命圣地留给了团队成员们太多的回忆,乡野稻田中留下了大家的脚印,是理工学子们对于真理知识的探求,团队成员们切实领略到了革命先辈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伟大井冈山精神。下一步,团队将继续以井冈山精神为信念向导,在躬身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在笃行实干中展现奋进之姿,在学思践悟中砥砺报国之志,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撰稿:朱华建、宋苏颖、吴依霖

摄影:廉一鸣、王嘉仪

执行编辑:顾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