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口号与“四进浦源”的事迹相结合,探寻乡村振兴新活力,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寻访·筑梦”文旅新业态调研团于2月1日至2月3日赴宁德市周宁县浦源村开展调研实践。本次实践活动以“乡村全域化旅游发展的新业态”为调研方向,由院工商系林翊副教授进行指导。
有的放矢求发展,聚力攻坚求突破
2月1日下午,调研团抵达实践地,与浦源村村委妇联主任李先英同志进行访谈。访谈期间,李先英同志强调了浦源村从振兴鲤鱼文化着手,探索新模式,打造新业态新场景的发展规划。据此,村委会工作人员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当地的文化与特色产业。李先英同志感慨:“我们村已脱离贫困队伍,进步也有目共睹,但文旅发展目前的确存在不足,仍需多方努力。”成员们则表示,将在接下几天的调研中通过实地走访,进一步了解乡村文旅全域化旅游新业态,探究当地文旅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寻找破局之思路。
体验经济大有可为,抓抢机遇谱新篇
2月1日傍晚,实践队来到溪坪村悠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葡萄种植农户黄光清和肖方平夫妇家中,成员们向其询问体验性自助采摘农场的经营情况和目前的困难。在此过程中,成员们了解了其经营现状,同时得知缺乏资金与劳动力而导致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的的难题。在黄光清先生的带领下,成员们在葡萄大棚内体验葡萄搭架。通过一系列交流与体验,调研团初步掌握了当地葡萄种植业与农村经营的现状,农户也表达了加强乡村振兴主题宣传,引导更多有识之士“扎根乡村 挥洒芳华”的期望。
凝心聚力本初心,薪火相传济非遗
2月2日上午,为考察周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实践队来到浦源镇萌源村月山古龙窑的制硋作坊。成员们受到制硋技艺第七代传承人——肖家涨老先生的热情接待。通过与肖老的交谈,成员们了解到当前硋器也积极融入八卦文化、鲤鱼文化等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产生了许多造型精美的器具。同时,肖老表达了对硋器发展的良好期望,更为非遗硋窑走向世界充满信心。调研团成员亲身体验了非遗工艺,不仅见识了传统拉胚机的运转方式,也用现代电动拉胚机体验了一次“土团到陶器的蜕变”。临别之际,肖师傅送给实践队的成员每人一个硋窑茶杯以示纪念。
风流不绝游人痴,人鱼情笃生与共
2月2日下午,为考察鲤鱼文化,调研团成员来到鲤鱼溪进行实地考察。走过鲤鱼溪畔,成员们不仅与村里的孩童们在一起投喂鲤鱼,一同感受人鱼同乐的和谐氛围,同时还向村中老人询问了解有关古民居的保护情况和民俗故事。在考察过程中,浦源村鲤鱼溪传承多年的爱鱼、护鱼与敬鱼的文明乡风和“人鱼同乐”的神奇故事向调研团成员诉说了底蕴丰富的鲤鱼文化,成员们坚信鲤鱼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并成为浦源村文旅发展旅游业新业态的一大助力。
古今绵延育新貌,活化利用焕新生
2月2日傍晚,调研团前往浦源村雲上揽山民宿,与其经营人陈子昀进行访谈。通过以调研团成员进行提问为主要形式的交谈,“鲤想青年”陈子昀向调研团介绍了自留学归来的创业历程、民宿的经营理念与运营模式以及民宿经营现状和未来展望。调研团成员在此过程中经由陈子昀的生动介绍与民宿展示,了解到了其个人与青年团队返乡创业的坚定信念与经营经验。随着交谈深入,成员们也对雲上揽山民宿坚持做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合、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理念,实现传统文化的“旧物新用”这一抽象概念生成了具象化的“图纸”。
思深益远重古迹,修旧如旧续发展
2月3日上午,调研团特邀资深旅游从业者,同时也是《周宁美食》一书的编委——张龙金先生进行访谈。双方就周宁县文旅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全方面的交流,张先生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周宁旅游业的自然优势与人文气息,同时也说明了在宣传方面的不足。谈及全域旅游和新业态,他表示:希望引入新居民,与本土特色结合;深入发掘每个季节的独特之处,努力做到“淡季不淡”。张龙金先生在茶桌上向成员们展示了周宁县独有的产品品牌,使得调研团对的当地文旅产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调研结束之际,张龙金先生还对大学生关心乡村振兴主题,下乡调研表示充分肯定,“大学生下乡要静下心,沉下心到基层农村去,用好心做事情。”调研团成员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协调支持,离不开各方社会力量。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原居民与新居民之间寻找一条平衡有效的发展道路是破解文旅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
经过这次的实地调研之旅,调研团成员们更加了解周宁县浦源村的全域旅游与业态培育,也进一步的领会到了“文旅赋能,擦亮乡村振兴底色”的内涵底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理应深刻感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走入基层、走近乡土,运用自己的所学所得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在乡村振兴、乡土文化产业建设的道路上迈出属于自己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