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队员合影)
为更好探寻沩山村振兴之路,8月19日,湖南信息学院“三下乡”与醴相见暑假社会实践团走进沩山村进行深入调研,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当地的风土民情以及该村的发展状况。沩山村是醴陵瓷业的发祥地,境内保存自宋至清代的古窑址100余座,最原始、最具特色的土木砖混民居建筑300余栋,与窑相关的瓷泥矿井、运输古道等文物古迹100余处,是中国最大古窑群。2022年12月,醴陵窑景区被株洲市公布为达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随着醴陵窑景区知名度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沩山,沩山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据统计,仅在沩山村,目前正在营业的农家乐就有38家之多,这些农家乐接待了大量游客,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促进当地旅游业及周边经济的发展。
(醴陵窑遗址)
为具体感受古窑文化,与醴相见实践团首先对该村的古窑遗址进行了实地调研。其中实践团重点参观了月形湾古窑厂,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面积1550平方米的制窑厂,完整地保存了碓泥作坊、澄泥池、制瓷作坊、窑炉、仓库及窑主用房等,呈现了醴陵窑传统制瓷工艺流程。从与当地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实践团了解到醴陵窑管理所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和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完成古窑厂遗址的修复与定期维护,以更好的保护古窑厂遗址,实现古窑厂遗址旅游景点长期发展。
(月形湾古窑遗址及瓷器)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新沩山渔村,体验了非遗项目醴陵沩山糯米饭的制作过程,使用优质糯米、黑豆、芝麻和板栗,烟熏腊肉、山茶油和土法炼猪油进行较为繁琐的制作过程后才能得到香甜软糯的成品。沩山渔村农家乐的创始人在接受实践团的采访时说到:“曾经一穷二白的沩山村,现在在扶贫工作队与当地村民的努力下,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沩山村也逐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喽”。
(实践团成员与非遗糯米锅巴饭传承人合影)
在乡村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的成员们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乡村振兴道路所取得的好成绩。实践队员们也表示,未来要发挥专业知识,抓住时代契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人民做实事,为家乡做贡献。(罗思妙,张睿,于梦,朱迪,杨嘉信,刘鑫怡,何紫曦,廖颖,范文昊,罗滔,黄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