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寸真心琢臻品,漫漫余生守初心
——访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制砚大师惠东存
惠东存,1948年生,山西省定襄县河边镇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中国制砚行业制作澄泥砚、文山砚和石末砚的“三砚大师”,定襄县河边雅艺轩制砚厂厂长,其复古了失传已久的澄泥砚和石末砚的生产技艺,为此省政府特授予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工艺大师、雕塑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国家经信委评为中国石雕艺术大师,2016年,被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评定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2019年被山西省总工会授予“三晋工匠”提名奖。
以匠人之心,行专注之事,惠东存自1973年开始学习制砚艺术,数余年的制砚生涯中,他始终在坚守初心的路途上精进前行,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并成功地恢复了失传已久的澄泥砚和石末砚的生产,为中国砚台传承与发扬注入了更强的生命力!
墨染春秋,初心所向
“砚者,研也” ,苏轼称其道“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砚台,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籍赓续不辍的功臣。文人之有砚,犹如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纸寿千年,砚传百世而不朽。”,从最开始的粗陋石板到精雕细琢的四大名砚,“文房四宝”中,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四大名砚”中,端、歙、洮砚均为石砚,澄泥砚是唯一烧制而成的砚台,这是澄泥砚与端、歙、洮砚最大的区别。澄泥砚最早产自绛州(山西新绛),此砚“观之如碧玉,抚之似童肤,叩之若金石”,手感柔韧、发墨顺畅。其始于汉,兴于唐,越世2000余年。其史久,其名盛。宋人《砚谱》赞曰:“唐人品研澄泥砚以为第一”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珍品自明末清初失传,至今已有300余年,明珠蒙尘,合于匣中,但好在如今,在惠东存孜孜不倦的坚守与技艺下,随着时代更迭与历史洪流消弭于遥遥长河之中的澄泥砚终于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得文山隽秀挺拔之气,聚滹沱润泽桑梓之灵,续一方耕读文工精神之传承。河边东靠文山,西临滹沱河,文山蕴藏天然文石,滹沱河储蓄百年沉泥,明清时期就有师傅制作五台山石砚(简称台砚),而浮雕、立体等雕刻手艺代代相传,年久,便有了砚台之乡的美称。惠东存生于此地,受家乡艺人影响,自幼便喜欢画画酷爱艺术,打小便耳濡目染制砚技术,一眼万年,这也是他与砚的不解之缘。
1973年,河边公社成立了社办的石刻工艺厂,他便进厂学习雕刻技艺。天赋加努力,肯钻研的他,雕刻技艺日渐精进,不久就成为了技术骨干,担任了雕刻组组长。日久天长加全力以赴,一方一方砚台做下来,惠东存技艺突飞猛进。沉淀数年后,1981年,五台县成立工艺美术厂,受五台县政府聘请,惠东存任县工艺美术厂技术副厂长,担负开发试制澄泥砚的重任。
澄泥砚选材有特殊要求,制作工艺又极其繁琐、复杂,一旦失传,复活极为不易。当时,澄泥砚制作技艺已失传300余年,惠东存一边详查相关史料,一边用取自滹沱河的百年沉泥,反复经过取土制浆、滤泥、澄泥、制坯、晾坯、磨制、雕刻、烧制、蜡煮、抛光等十余道工序试制澄泥砚。皇天不负有心人,1983年,惠东存终于试制出了史料记载的滹阳澄泥砚。精业笃行,臻于至善,不满足于此的惠东存,1984年,便毅然决然地辞掉工作,响应国家号召,回家乡创办雅艺轩制砚厂,建厂35年来,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对于技术精益求精,对于产品严格要求,除传承五台山天然石砚的传统技艺外,惠东存还开发出失传三百余年的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的生产技艺。
“雅艺轩制作的惠氏澄泥砚,源于史料记载的滹阳澄泥砚。它取自滹沱河百年的沉泥,经过淘、澄、雕刻、焙烧等18道工序精制而成,在2000年中国第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被授予‘国之宝’称号,并颁发了《中国十大名砚证书》。”采泥、晒晾、淘澄、拍坯加压、吊袋阴干、铲坯成型、雕刻施艺、粗细干磨、高温焙烧、整形细磨、米醋蒸煮、加温上蜡、手工抛光等工序。由此制成的澄泥砚质坚细腻、坚而不燥、细而不滑、储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益毫、温润沉静。在2019年山西省第四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被省委书记楼阳生赞为三晋三宝之一。道在日新,不新则死,自1987年,惠东存注册“惠氏澄泥砚”商标,多年来,惠东存不仅陆续开发澄泥砚品种200多种,大致可分为仿古型、实用型、礼品型和手把件四大类,还积极改革创新,在传统的圆砚、方砚的基础上,开发了仿古收藏砚、大型陈列砚、欣赏把玩砚等等的一些儒子系列、儒雅系列的产品。品种繁多,形式各异,玲珑剔透,古朴大方,或气势磅礴,或小巧诱人,砚台研磨,恣意落笔,铁画银钩间,人们爱不释手,赞不绝口,或实用、或清供、或收藏,不仅行销全国,为山东、河南客户大批量制作,由客户在当地“贴牌”销售,年销量最高达到五、六千方,还畅销海外,出口日本,与日本专营“文房四宝”的栗本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以砚为媒续了中日传统文化交流数十年。
匠心至深,品质至臻
倾心传承文化遗产,奋力攀登艺术高峰。随着砚品愈加丰富、砚形愈加多样、砚色愈加诱人,雅艺轩惠氏澄泥砚的订单越来越多,惠东存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数十年间,他的作品频频在各种博览会上获金奖银奖,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他极高的荣誉:2002年由惠东存创作的五台山天然石砚—迎归砚在西安第12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名砚精品大赛中荣获金奖。 2004年惠氏澄泥砚—云龙墨海砚在中国开封举办的首届文房四宝艺术珍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1年6月,由惠东存生产的五台山石砚雕刻技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惠东存创作的蓬莱仙境砚在第三届山西文博会上荣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特别金奖 。在2019年山西文博会上,惠东存雕刻的月中嫦娥大石砚又获银奖。
役物而不役于物,择一事,做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艺术界名流的赞誉纷至沓来,大师光环的加身,殊荣之下,惠东存并没有迷了眼睛,忘了初心。数十年如一日,惠东存始终在路上,艺无止境,成功地恢复了失传已久的澄泥砚的他,再次挑战自我,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成功恢复了失传一千余年的文化瑰宝——石末砚的生产技术,填补了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项空白,使被历史长河淹没千年的砚中奇葩重现于世。
石末砚兴于唐,延于宋,之后失却记载,流传至今的石末砚极为鲜见。石末砚既有石砚的厚重,又具澄泥砚质地均匀、坚实、细腻的特点,比之两者更利于下墨。故此,唐代书法大家柳公权推举石末砚为“砚中第一”,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赞叹:“其善发墨非石砚之比。”苏轼称其:“自唐时已重之。”
青州人将烂石研澄为末,烧之为砚,故为青州石末砚。“常评砚,以青州石末为第一,绛州黑砚次之。”在翻阅古籍中,惠东存得知唐代最有名的砚竟然是山东青州、潍州一带的早已失传多年的石末砚,震惊之余,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于是2009年,惠东存从山东青州北海县一座青石山上取回石样,跑遍山西81座大小山梁,取样,磨粉,烧制……,无数次试制,无数次失败,但惠东存从来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重整旗鼓,一心钻到实验室里,身不觉累,饭不知味,夜不能寐……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经过三年一千零一十八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制,终于在2012年,烧制出第一块绿色石末砚—蝉形砚,色泽碧绿,坚实厚重,细腻柔滑,下墨如油,比起澄泥砚有过之而无不及。
“石末砚硬度高、细度高,烧制温度控制极难。温度过低不行,温度过高会导致瓷化,整个烧制过程必须要耐心、小心、细心。烧制石末砚比澄泥砚多加了8道工序,因受气候变化影响,制作一方砚耗时8到10个月。目前石末砚烧制成功率大小不等,小的60%左右,大的30%左右,特大的5%左右。”不满足于此的他,其后更是精益求精,多次尝试后终于有了更深的心得体会。砥砺深耕,履践致远,数年深耕笃前行,一朝收获终有成。2013年,惠东存试制出天然花纹石末砚,定名“日月情深砚”,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3年“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同年烧制的龙凤双面石末砚在2013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巧夺天工·金马奖”金奖;2015年,惠东存创作的华夏一统石末砚在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上荣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良砚无声,华光烁烁,十年磨一剑,以砚寄情、托思、抒怀、写实,惠东存用深度去丈量生命的长度,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惠东存一生坚守,全身心投入砚台的雕刻、设计、创新,镌刻了当地五台山石砚和文山石砚、澄泥砚、石末砚的传奇。技精于专,做于细;业成于勤,守于挚。匠心不失,良砚终成就“三砚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