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鲁山花瓷传承人、中原大工匠袁留福

2023-03-24 14:50:14   来源:今报在线|0

妙手唐意绘,方得瓷心传

——访鲁山花瓷传承人、中原大工匠袁留福

鲁山花瓷始于汉朝,唐朝时期达到鼎盛,被誉为“钧瓷之源、汝瓷之母”。釉层肥厚,质感坚实,器形丰满是鲁山花瓷的特色。与其他地区略显沉闷的瓷器不同,鲁山花瓷的色彩天然造化,变化莫测,大片彩斑任意点抹,天机超逸,黑地、乳白、蓝斑三色的窑变组合呈现厚重、沉稳、恢弘、庄严,表现着合天地自然之美、无造作矫饰,充满动感和力的张扬,极富大唐盛世的豪迈气魄,呈现出浓郁的汉唐风韵。

即便是这样惊为天人的艺术品,也曾经湮没于脆薄发黄的历史册页之间,只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惋和难以破解的窑变之谜。好在发展有路,传承有人。鲁山花瓷在薪火相传中重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离不开传承人袁留福的努力。

得天独厚,鲁山花瓷独特创新工艺

鲁山花瓷发源于段店,段店正位于鲁山县大浪河畔。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理矿藏非常丰富,蕴含大量的铁、锰、钼、硬质软质粘土,以及煤、硫磺等40多种矿物质。其中煤、高岭土以及水利资源是制烧瓷器的必要条件。因此,鲁山县尤其是段店一带是绝佳的瓷器烧制场所。

这块风水宝地不仅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鲁山花瓷,还滋养了一代鲁山花瓷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袁留福。袁留福于1972年出生于鲁山花瓷故乡。他从小就对瓷器怀有深厚的兴趣。从1995年起,他就踏上了不断去往各地区收集花瓷瓷片、拜访当地手艺人、了解花瓷文化的道路,曾先后到神垕、景德镇、龙泉等全国各大瓷区名窑走访学习,回来后反复试制试烧。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他不断向国家、省级非遗传承人任星航、刘建军等学习请教,不断提升自身制瓷技艺。在多年探索实践过程中,他以娴熟的制作花瓷技艺,取得了陶瓷烧成工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证书,并荣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原大工匠”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据袁留福介绍,鲁山花瓷是一种“黑地、乳白、蓝斑”的瓷器,它首次在釉面上使用了彩斑装饰艺术,使得中国的瓷器不再只有传统的单色釉,不再是“南青北白”的单一,而是有了月白等其他颜色和斑纹。其原理是当瓷器在瓷窑中高温烧制时,釉层和彩斑互相流动,互相浸染形成二液分相釉层。或规律或不定型的纹样经高温烧制后会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效果,最终达到“一器三色”,釉面的底色与亮色斑纹相互交融,相辅相成。这样的成品也称作花瓷。此外,鲁山花瓷的烧成温度在1280℃~1300℃内,因此产出的瓷器硬度和耐磨度皆高。这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器因为其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最终的成品恢弘大气、随意洒脱,充满了流动感与气派,和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交相辉映。花瓷也因其特色在陶瓷界大受欢迎。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非遗文化也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鲁山花瓷的研究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便利条件。袁留福以及一众研究人员致力投身花瓷的研究,于近几年恢复了鲁山花瓷的传统烧制技术。他们在传播鲁山花瓷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在适应新的时代,锐意创新,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鲁山花瓷正在一步步走向大众,走向一个新的辉煌。现如今,鲁山花瓷已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匠心智取,当非遗文化碰撞现代生活

为了深度研究花瓷文化,推动产业发展,袁留福自2011年起投资建设了综合性文化场所——鲁山花瓷艺术馆、举办鲁山花瓷学术研讨会,并不时邀请陶瓷界大师专家莅临现场。他也时常携带烧制的花瓷作品去拜访名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对鲁山花瓷恢复及今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及指导,说:“一定要让花瓷进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了解知道它的历史渊源,设计出符合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器型,有创新才能传承。”“珠山八友”王大凡侄子王锡良大师和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周国桢教授也对花瓷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为鲁山花瓷题字,为鲁山花瓷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事鲁山花瓷事业30年来,袁留福潜心研究花瓷烧制技艺,始终坚持传统的手工制作和烧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花瓷厚重圆润、浑然天成的特点。而在恢复了传统器型的烧制工艺之后,他又在其中加入了快速发展的现代文化的缩影,使得花瓷文创品古朴与现代结合,厚重大气的同时富有生机,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更好地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他独运匠心,系统的研究了花瓷系的古窑址和各窑口的艺术特征,从器型特点、釉面变化到早期民窑的风格和官窑的艺术成就,并认真细致的进行了探讨与研发,从中吸收精华,使得作品形成个性化的特点。还对窑炉结构和烧制工艺进行完善和总结,并不断学习研究古陶瓷残片、分析试验,成功恢复了传统器型的烧制工艺。融会贯通、心领神会,袁留福以匠心传承并不断推动着鲁山花瓷的发展。

将古法与现代的灵感结合在一起,成就了著名的“莲莲如意杯”。“莲莲如意杯”使用了袁留福创新研发的“瓷器釉色烧制工艺”,使其外部保留花瓷黑蓝釉色,杯内壁施白釉,现茶汤茶色原色纯正,更增饮欲。在形体方面,“莲莲如意杯”杯型新颖,上半部微束,把变形“如意”作为杯握,从外观、握力、稳杯等方面给人感觉舒适、安全;杯底微收,配以如意纹,更显高雅古朴;装饰釉由洒施变为点施,给人以美幻苍穹之遐想。最终,“莲莲如意杯”成为河南省第六届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设计的礼品杯。这不仅是人们对鲁山花瓷的肯定,更是对袁留福制瓷手艺、创新工艺的肯定。

除此之外,袁留福携带其作品多次出国进行文化交流,其作品也被多个国家永久收藏;在国内他也积极走动。河南省、浙江省文化馆、河南省美术馆等地均收藏其作品。作品《双龙瓶》荣获“两岸文化寻宝”特殊贡献奖,作品《花瓷腰鼓》在第六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金奖。作品《金山水韵》在“献礼新中国70年-中原陶瓷文化艺术大奖赛”荣获一等奖,在第一届中国官窑瓷器烧制技艺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第九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荣获银奖;作品《水滴》在第十一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作品《空》在第十一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中荣获银奖。

继往开来,让古老艺术流芳百年

榜样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为激励人们向劳模学习、激发人们对鲁山花瓷的兴趣,鲁山县段店花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袁留福劳模创新工作室,并在2022年4月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始终突出挖掘鲁山花瓷的历史文化,收集整理从唐代到现在有关鲁山花瓷的典籍资料,探索鲁山花瓷的复仿工艺和花瓷产品的研究开发,实现了创新观念、创新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宣传形式、创新营销五个突破。在研发理念上,袁留福勇于创新研发新器型,还结合现代人们审美观生产出让公众拿来即用的实用器,让艺术不再只是封藏于展柜中的珍品贵宝,而是走出历史的尘封、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重现鲁山花瓷昔日之光彩。

为发展壮大花瓷人才队伍建设,袁留福采取家族传承、外招学徒等多渠道培养新生力量。他在授艺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技术为基础,讲述花瓷制作工艺的细节,从选料、练泥、拉坯、修坯,到上釉、烧制、温度等各个细节向其传授鲁山花瓷烧制技艺、釉料配置、器型创新设计等传统花瓷制作技艺。“传承好传统烧制技艺,创新研发符合现代人的新器型。”这是袁留福心中不变的信念。经过多年的悉心传授,培养出袁伟瀚、王英豪、袁嘉伟、杨晓龙、袁鹤嘉、赵鲁楠、袁源等一批热衷于花瓷发展的传承人。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培育出丰厚的成果,赵鲁楠、袁源被评为鲁山县第五批鲁山花瓷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王英豪在河南省传统技艺大赛荣获三等奖。

“鲁山花瓷进校园”也是袁留福努力探索传承渠道的结果。2019年9月鲁山花瓷走进河南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传统的再造——新中国70年中原历史名窑国际学术邀请展。2020年10月,承办鲁山花瓷非遗扶贫研培班,由郑州轻工业大学组织师资到生产一线和鲁山花瓷艺术馆送教上门、开展订单式培训,吸引2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以非遗研培为纽带,让传统手工技艺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2021年3月在郑州轻工业大学举办非遗进校园鲁山花瓷展览,2021年7月河南省智慧旅游及乡村旅游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鲁山县段店花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鲁山花瓷在各大高校深受专家和学生的青睐,让非遗进校园,让非遗传承更加有了保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泥与火的世界里,袁留福挥洒着汗水与激情,收获着梦想与荣光。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家的青春在于不断超越自我。袁留福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始终秉承工艺传承、创新发展这条主线,坚持保护、挖掘、传承、创新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潜心钻研、上下求索,不断迈上艺术的新高峰。鲁山花瓷事业任重道远,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袁留福在传承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道路上,决心谱写鲁山花瓷创新发展的瑰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