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当朱仙镇遇上小校场:木版年画的南北对话与非遗传承新篇章

2025-02-21 09:50:50   来源:今日热点网

寒假期间,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李佳梦、郭伊宁、杨悦璐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启了一场跨越南北的非遗探索之旅,聚焦中国千年历史的木版年画艺术。从汉代“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到宋代汴梁雕版印刷的鼎盛,木版年画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基因。团队深入河南开封朱仙镇与上海小校场,探寻两地年画的独特魅力与传承创新。

(木版年画 拍摄图片)

一、朱仙镇年画:粗犷浓烈,中原文化的千年印记

朱仙镇作为中原木版年画的发源地,至今保留着传统技艺的原始风貌。在万同老店,年过七旬的老师傅张连生向团队展示了年画的制作流程——选材、刻版、调色、印刷,每一步都凝聚匠人匠心。

(木版年画师傅张连生 拍摄图片)

张师傅谈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粗犷有力、色彩浓烈”,是朱仙镇年画的灵魂,红、黄、绿三色对比鲜明,门神形象威武庄严,戏曲人物栩栩如生,传递着中原百姓对平安吉祥的质朴祈愿。团队成员在河南大学毕业生张栩豪同学的协助下,用镜头记录下这一非遗技艺的鲜活瞬间。杨悦璐深入了解制作工艺背后的故事和传承情况,并进行采访了解大众对于木板年画的认知;李佳梦、郭伊宁则从不同角度拍摄记录,捕捉张师傅制作年画时的专注神情、娴熟动作,以及老店内部充满历史感的环境。

(万同老店内部 拍摄图片)

(团队成员杨悦璐深入社区采访 拍摄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团队还得到了一位特殊伙伴的助力——在宇通工作的杨易昆。他了解到我们的实践计划后,深受触动,积极为我们牵线搭桥。与团队成员一同去朱仙镇进行实践,我们联系到了朱仙镇当地更多的年画艺人与文化研究者,其中白小豹老师也为我们讲述了当代木板年画“传承”与“创新”的期盼与祝愿。

(团队成员李佳梦采访 拍摄图片)

二、小校场年画:精致海派,都市风情的艺术定格

与朱仙镇的乡土气息不同,上海小校场年画则浸润着海派文化的精致与包容。清末兴起的小校场年画,受西方技法与都市文化影响,题材从神话传说拓展至市井百态。“上海百景图”等作品以流畅线条、柔和色彩,生动刻画了近代上海的繁华街景,成为研究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团队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发现,小校场年画在细节刻画与场景叙事上独具匠心,展现了传统艺术与城市文明的交融。

(篆刻过程 拍摄图片)

三、南北对话:非遗传承的破局与新生

团队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与影像记录,对比两地年画的风格差异与文化共性:朱仙镇年画以古朴厚重的中原底蕴见长,小校场年画则以细腻多元的海派审美独树一帜。调研中,成员李佳梦撰写研究报告,郭伊宁策划非遗宣传册,杨悦璐整理影像素材,系统梳理两地年画的传承现状。更令人振奋的是,上海豫园灯会将木版年画元素融入现代灯饰,通过光影科技让传统艺术“活”起来,为非遗传播提供了“传统+创新”的范本。

(团队成员李佳梦亲身体验 拍摄图片)

(豫园灯会上的木版年画 网络资料)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守护传统,更需在创新中寻找生机。朱仙镇与小校场的南北对话,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未来,团队计划通过展览、短视频、讲座等形式推广研究成果,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助力非遗教育、文旅融合,让木版年画在新时代续写华章。

守护传统,创新未来——非遗传承,我们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