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团委走进济宁市李营街道南刘庄村,围绕“乡村电影放映与乡村振兴”主题开展调研,探访乡村电影放映员的时代故事。赵楚楚同学作为代表先后采访了退休放映员褚思勤(85岁)与在职放映员孙先生(35岁)。两代放映员以光影为纽带,讲述了乡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历史脉络、文化价值与时代使命。
从竹竿幕布到数字银幕:技术革新中的坚守
“设备每天维护,故障率几乎为零,还能用微信扫码收集村民反馈。”在职放映员孙先生介绍。他从事乡村电影放映11年,亲历了从笨重胶片机到轻便数字设备的转型。如今,他和搭档只需两人即可完成一场放映,幕布一键架设,影片紧跟院线下映节奏,《长津湖》《战狼》等大片走进田间地头。
而退休放映员褚思勤的回忆里,则是另一番光影岁月。“上世纪60年代,我们拉着地板车进村,发电机轰隆作响,幕布靠竹竿支起。”褚老从事放映工作40余年,经历过万人空巷的盛况,“外村人挤满田埂,放《地道战》时,喝彩声能掀翻屋顶”。
退休放映员褚思勤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40余年里,亲历了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和至今的时代巨变+行业巨变。“早年放电影得用发电机,幕布靠竹竿撑,设备笨重,得三四个人抬。”褚老回忆道,“后来用三轮车拉设备,再后来有了电业队,设备也自动化了,按个按钮就能换片。”他感慨,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露天电影观众渐少,但提及昔日万人空巷的场景,老人仍难掩激动。
银幕内外: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乡村电影放映不仅是娱乐,更承载着文化教育与精神凝聚的功能。褚思勤回忆,改革开放初期,红色题材影片占比过半,“村民最爱看打鬼子的影片,散场后还热烈讨论剧情”。如今年轻一代的孙先生,则更注重“实用与趣味结合”。“七一放《志愿军》,暑假放《举起手来》,科教片还得‘量身定制’。”他以济宁特产为例,“金乡放大蒜种植技术,李营播苗木养护知识,电影成了田间课堂”。
露天电影的最大优势在于“人情味儿”。孙先生观察到,夏夜纳凉时,村民围坐幕布前“边看边唠,孩子嬉闹,老人摇扇”,“这是手机给不了的热乎气儿”。褚老虽感叹“家家有电视,露天电影难复当年盛景”,却坚定道:“集体观影的仪式感,是乡村振兴不可缺的文化纽带。”
未来何往:时代浪潮下乡村放映的坚守与思考
面对“乡村电影是否会被淘汰”的争议,两代放映员观点迥异。褚思勤认为这是时代必然:“农村条件好了,露天放映需求减少,但村民幸福了就是好事。”孙先生则坚信其不可替代:“公益电影免费开放,还能传递政策、促进交流。只要村民需要,我们就会一直放下去。”
此次调研深刻感受到乡村电影在文化振兴中的独特价值。未来,团队将结合两代放映员的经验,探索“红色影片+党史微课”和“露天影院+政策宣讲”等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夕阳西下,南刘庄村的广场上,孙先生与同事架起幕布,当晚放映的豫剧电影《新朝阳沟》吸引了不少老人驻足。幕布亮起时,几位老人拎着马扎蹒跚而来,孩童追逐光柱嬉笑,胶片机的轰鸣虽已远去,那方银幕确如四十年前一般,承载着两代人的坚守,点亮乡村的夜,也绘就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色。(文稿:王艺、郑宸瑶、姜彤、陈淇、张博媛)(摄影:赵楚楚、黄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