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芬妹,女,中共党员,华中农业大学2024年广西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天生桥镇科沙村党支部书记。
2024年7月,杨芬妹参加了华中农业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的“头雁”项目。在为期数周的培训中,她认真聆听了农业领域专家和教授们讲授的课程,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学习过程中,她特别关注与桑蚕养殖相关的课程,如桑树栽培技术和蚕病防治等。通过这次培训,她获得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并期待将所学知识积极应用于桑蚕产业的发展,带领农户增收。
杨芬妹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头雁”项目培训
勇担重任 养蚕带民增收
高中毕业后,杨芬妹南下广东打工,后因家庭原因选择回乡。2014年,镇政府和村委会邀请她留在村里工作,杨芬妹便加入村委会担任妇女主任,至此开启村干部生涯。
杨芬妹所在的科沙村自然条件艰苦,人均耕地面积仅0.5亩,且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村里曾尝试种植金银花和花椒,但产量低下,且销售困难,成本难以回收。2019年底,政府鼓励各村发展特色产业,科沙村积极响应并开始寻找适合本村自然条件的产业。经过分析,杨芬妹等村干部发现桑蚕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较低,这与科沙村的实际条件很契合,因此,她决定尝试种桑养蚕。
由于村民们之前没有种植桑树的经验,且担心缺水会影响桑树生长,最初对于杨芬妹等村干的尝试持怀疑态度。但她未轻言放弃,经过与村干部的深入调研和讨论,大家选一带荒地试种,并在县级蚕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扶持下建立了养蚕厂房。同时,在杨芬妹的积极争取下,县蚕业技术服务中心定期派遣技术人员前往村里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为村民种桑养蚕提供技术支持。为保证销路,广西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与蚕农建立长期合作。目前科沙村蚕桑产业年产出蚕茧3500公斤,年收入达20余万元,人均增收约8600元。
此外,杨芬妹带领村民成立天生桥镇科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雇用本村劳动力割桑叶、清理厂房,还租赁农户闲置土地,让他们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收益。目前合作社拥有200多亩桑树和1000多平方米的蚕茧厂房,年产值达100多万元。
杨芬妹(左一)向村民讲解养蚕知识
移风易俗 营造文明新风
2021年,杨芬妹通过选举成为村支书。上任后,她深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乡村文明建设。除了桑蚕产业外,当地也有一些村民通过养殖猪、牛、羊来增加收入。但一些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导致牲畜排泄物随意排放,气味难闻,且易招来苍蝇蚊子、滋生细菌。
为解决这一问题,杨芬妹组织村“两委”干部、人大代表和党员共同讨论对策。大家集思广益,制定了一套整治方案。一是加大宣传,通过院坝会、张贴宣传海报、喷绘标语等方式宣传环境卫生;二是引入益生菌等生物制剂,邀请隆林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指导使用发酵床,以减少圈舍异味及环境污染;三是组织养殖户集中座谈,实施“出门责任制”原则,要求养殖户在放牧时及时清理牲畜排泄物。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村民们逐渐开始自觉维护周边环境卫生,科沙村“脏乱差”的问题得到改善。
作为传统少数民族村落,村民对婚丧嫁娶很重视,有时一次白事要宰杀五头牛和五十头猪。为此,杨芬妹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新的村规民约,倡导红白喜事节俭办理,并以身作则,在自家和亲戚家的白事上,控制宰杀牛羊数量。过去村里婚嫁彩礼高达12万元,许多家庭承受不起。杨芬妹又联合村干部发起倡议,通过家访交流,大家逐渐接受婚礼简办的观念,村民因婚嫁产生的经济支出也大幅降低。
杨芬妹(右二)走访宣传环境整治措施
文化传承 打造和美乡村
月琴芦笙的演奏技术与独具特色的跳坡节是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芬妹深感保护与传承这些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为此,她联合县苗学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一辈传承人,在村里开设月琴、芦笙演奏等培训活动。同时,她主动向县文体局寻求支持,邀请他们协助开展文化活动和民族乐器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村里现已培养出50余名能够熟练演奏传统乐器的村民。
2021年,杨芬妹动员村民筹集资金2万元,累计投入劳动力400余人次,建成科沙村观景台。如今,科沙村每年正月初九在这里组织本村群众举行跳坡节,带动全镇各民族共同参与,载歌载舞、喜庆热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为此,杨芬妹也获得了众多荣誉,先后被授予黄文秀式向上向善·好青年、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通过这次“头雁”培育,杨芬妹学习了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前沿知识,更进一步明确了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复兴传统节日的思路与举措。未来,杨芬妹将不懈努力,乘着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发展产业与传承民族文化并举,让老百姓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双丰收。
通讯员:卢雨晴 陈云川 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