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廖万合:用“新丝路”织就“致富路”

2024-11-05 11:28:04   来源:今日热点网

廖万合,男,群众,华中农业大学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环江天富农副产品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晨露轻抚桑叶,蚕宝宝身着淡黄色外衣,缓慢地在桑叶上蠕动,随着季节更替,经历着从幼虫到成虫,再到吐丝成茧的蜕变,这里是它们的乐园,也是廖万合梦的起点。他的桑蚕事业在这一次次的蜕变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编织出一条致富“新丝路”。

廖万合(左一)参加华中农业大学头雁项目

开启创业路,探索农业新事业

1995年,作为一名兽医专业的毕业生,廖万合进入一家饲料厂工作。在职期间,他参加了广西大学自学考试,结识了一位中科院的博士,转战北京饲料行业,然而,身在异乡的他始终心系家乡和家人,最终决定返乡发展。

回到家乡能干什么呢?看到老家一大片绿油油的桑树,廖万合嗅到了商机。他的家乡河池素有“中国蚕桑之乡”之称,是中国最大产茧市,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于是,他于2007年成立环江天富农副产品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蚕茧收购。

2009年,恰逢当地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养猪业,凭借与饲料厂常年打交道的经历,廖万合决定进军养猪行业。后续几年里,他一边经营蚕茧收购,一边发展养猪业务,年收入达600万,日子越过越红火。然而,2019年非洲猪瘟的爆发给养猪业务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近600头猪全部死亡,损失高达80万元。痛定思痛,他决定放弃养猪,集中资源发展蚕桑产业。

开拓“新丝路” ,打造桑蚕全产业链

在收购蚕茧的过程中,廖万合发现当地蚕茧质量逐年下降。这可能与农户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蜕皮激素有关。这种激素能使蚕提前吐丝,缩短养育周期,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因而深受养蚕户“重用”。但同时,这种激素的使用也极大地降低了蚕茧品质。因此,2020年,廖万合流转了60亩水田,决定自己养蚕,让蚕自然生长、自然结茧,做高品质蚕茧。这样一来,蚕茧质量大幅提升,茧丝等级达5A级及以上,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其价位高出低品质蚕茧5元到10元不等。

为了做好从蚕业源头到终端的质量控制,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廖万合努力做好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扩大种桑面积,确保桑叶供应的充足与稳定;科学养殖,形成小蚕共育、大蚕饲养分离的养殖模式,降低养殖成本,防止疾病传播,提高蚕的成活率;增设鲜茧烘烤的环节,精确控制蚕茧的干燥速度和程度,保证蚕茧的品质。最后,通过将适干的蚕茧进行缫丝,生产出高品质的生蚕丝销往各地。

从一片桑叶,到一颗蚕茧,再到一缕丝线,如今,基地已经发展成为集桑树种植、小蚕共育、大蚕饲养、分拣烘干、抽茧缫丝于一体的现代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基地。推动当地环江小蚕共育标准化生产的发展,2022年,基地被列入广西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录。

廖万合(左四)带领国家科技特派团参观基地

走好“科技路”,带领乡亲增收致富

如今,廖万合的桑园面积已扩展至700多亩,厂房基地也从原来的500平方米扩建至6000平方米。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探索将科技融入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桑田管理上,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和机械化管护,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种桑效率;在养殖基地上,配置了包括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等多种现代化产业先进设备设施,将蚕农变成产业工人,批次饲养变为流水线生产,为解决蚕病频繁爆发、提高养蚕成功率和出库质量提供保障。如今,基地已经实现规模化养桑、智能化、标准化养蚕,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2023年,廖万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基地采用“农业种植+光伏发电”的模式,发展光伏农业,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一块土地长出两份收入。如今,基地年平均发电量达1207.5万千瓦时,年发电效益达508万元。

发展产业的同时,廖万合还不忘反哺家乡。截至2024年,基地累计为蚕农提供了1万张优质小蚕,助力农户养蚕成功率提高20%以上。同时,提供就业岗位80个以上,直接辐射带动长美乡、东兴镇境内养蚕群众1000户、3600人以上,其中脱贫户100户400人以上,每户年增收约5000元。

廖万合(左二)检查光伏板修建情况

通过“头雁”项目培训,廖万合不仅学到了产品包装、市场推广等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知识与技能,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他认识到作为“头雁”在推动地方农业发展和带动群众致富方面的责任和使命。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农业带头人,不仅要有热情和决心,更要有扎实的知识和清晰的发展方向。未来,廖万合计划建设一座有机肥厂,将桑枝做成有机肥料以循环利用,推动环江蚕桑产业走高质量、生态多元、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毛启蒙 廖小庆 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