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青梅文化科技小院”一旦建成
● 成为全球最大的青梅加工基地。
● 成为全球最大的青梅研发基地。
● 成为全球最大的青梅(水果)地窑式原生态冷储基地。
● 成为中国最大的青梅文化主题文旅综合体。
● 列入“青梅重回原乡国家战略”和“国家青梅种子库”。
● 争列“中国青梅之乡”。
● 争列“青梅原产保护地”。
● 成为上虞又一张“金名片”。
浙江上虞青梅文化科技小院鸟瞰图
浙江上虞青梅文化科技小院规划图
一颗小青梅,能爆发多大能量?
这几天,一幅以“青梅文化”为主题,集“文、旅、产、研”等于一体的“浙江上虞青梅文化科技小院”蓝图,正徐徐展开,雄姿初显。
恢弘,现代,时尚,绿色。既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又现代科技感十足。
该项目位于上虞区丰惠镇与丁宅乡区域。它将以“青梅文化”为核心,按“一产储,二产造,三产拓”的开发思路,凭借“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这一双“隐形的翅膀”,把“小青梅”做成“大产业”。
“梅花三弄”,既是著名古琴曲,又因台湾琼瑶电视剧《梅花三弄》主题歌而闻名。上虞,有悠久的青梅种植历史和产业渊源,曾迎来两次“高光时刻”。这一蓝图一旦实现,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第三次辉煌,堪称“梅花三弄”。
有识之士指出,它将为虞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添上惊艳一笔,为上虞“青春之城”建设添一抹亮色,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尽一份力,成为上虞的又一张“金名片”。
一 梅花一弄断人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题记
在中华文化中,青梅寓意美好爱情,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历代诗人多有吟咏,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清照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苏轼的“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等等。
更留下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等成语或故事。
梅花,还是坚贞不屈、高洁忠贞、美丽雅致的象征,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青梅原产于我国海南一带,有悠久的历史。大约6000年前分布到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人工引种栽培。历来,浙江、四川、福建、安徽、广东等为主要种植加工基地。
青梅,有“凉果之王”之称。在醋发明之前,青梅作为调料中的酸味品,承担醋的角色。它被卫生部列入首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录。作为药品,为“药中之宝”,《本草纲目》等古代文献多有记载;作为食用,传统制作为话梅、青梅酒、酸梅浆、酸梅汤等。
如今,运用现代科技作青梅深加工,制作成了现代医药、医疗、保健、美容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
上虞青梅的历史同样悠久。据考证,约千年前的宋代,青梅已“远嫁”上虞,主要散落于虞南的丘陵地带,成为上虞的一大传统特色产业。
青梅品种多样,上虞以“东青”而闻名,为梅中珍品。“东青”又名大青梅、绿梅,其果实为圆形,果皮青绿色;阳面偶有红晕,美观;果肉较厚,质脆;汁较多,浓酸。
这是上虞青梅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惜乎!不知何时,上虞梅花凋零了。那酸酸的、甜甜的,关乎多少苍生生计,承载浓浓乡愁的小青果,销声匿迹于虞山舜水间,唯留苦涩,遗憾绵绵。
正可谓,梅花一弄断人肠。
二 梅花二弄费思量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题记
“生一个儿子,不如种一棵青梅。”
这是20世纪90年代,虞南民间的一句俗话,侧面反映了青梅给百姓带来的效益和实惠。
上世纪九十年代,忽如一夜春风,上虞,尤其是虞南山区,骤然兴起了一股青梅种植之风。初春时节,随处可见漫山遍野,连片成坡,是白皑皑的“香雪梅海”,煞是壮观。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少则一两棵,多则三五棵。芒种时节,“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迎来青梅采摘加工旺季。
上虞青梅的这第二个“高光时刻”,缘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更多自主权,加上政府倡导勤劳致富,广大农民带着对财富的渴望,率先激活了沉睡于这块土地上的传统产业基因。
青梅带来的收益,无疑是可观的。当时,每斤收购价在三元多,一般一棵青梅可收一百二三十斤,能获纯利三四百元。一个家庭种上三五棵,每年就有一二千元的利润。这于当时的农民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一颗小青梅,成了名副其实的“脱贫果”“致富果”。
这其中,当地政府的引导推广,对青梅产业的恢复发展,功不可没。
期间,一批青梅种植大户、收购经营大户,应运而生,成为“先富起来的人”。
有道是,谷贱伤农。上虞青梅产业,终究也难逃农业种植业忽兴忽衰的“魔咒”。
绍兴市南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部分产品
随着青梅种植的盲目跟风、无序扩张,带来的必然是严重的供过于求,青梅价格一路狂跌。从每斤三元多跌到了四五毛,甚至跌到二毛左右也无人问津,农民只好任其烂在枝头。
随之而来的,是农民纷纷将青梅树砍伐,当作柴火。
青梅,从“摇钱树”变成了“伤心树”。
持续的市场低迷,再次凋零的产业,不禁让人感叹:青梅,路在何方?
正所谓,梅花二弄费思量。
三 梅花三弄风烟起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大痴狂。
——题记
吴丽军与中科院院士陈晓亚院士签约
2006年,一个从上虞丰惠走出去的农民,从上海创业归来,他的名字叫吴丽军。
2024年初,一个从名校毕业的虞籍少年,从杭州辞职归来,他的名字叫吴焕鑫。
这是一对父子,先后归来,只为一件事,那就是青梅。
吴丽军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十五岁时,只身外出闯荡,在沪从事建筑业多年,成为资产不菲的老板。
可是,家乡青梅那酸甜的味道,让他挥之不去。尤其是他的表伯、上虞杰出乡贤张杰曾亲口告诫他的一句话,“丽军啊,侬任何时候都勿可忘记:一家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深埋于心。
正当盛年,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从事青梅产业。为此,他几乎拿出了多年打拼的全部家底,创办了“绍兴市南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承包大片荒山种植青梅,还带动乡亲们一起种植,又赴国内主要产地取经。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出口……他默默地摸索着这似乎熟悉却完全陌生的行业。
这于他,无疑是一次转型,一次蜕变。
梦想照进现实,往往隔着一个个漫漫长夜。在一次次的挫折和起伏后,那沉寂已久的青梅产业,终于让他摸到了门道。
从“农户+基地”到“公司+市场”,从“本土产地”到“全国产地”,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一条完整的青梅产业链搭建起来了。转眼之间,虞南山区又梅花满山坡,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乡亲们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青梅收购,吴丽军早把手“伸”向了广东、四川、安徽、福建等国内主要产地,连续10年脆梅(初加工后的青梅)出口量位居行业第一。
随着产业规模的稳步扩大,他所创立开发的“东青”品牌青梅系列产品,被认证为绿色有机食品,被授予“浙江省名牌”“浙江省区域品牌”,其公司获评“绍兴市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
然而,行业红火的背后,吴丽军却隐隐感到了一种危机。照着传统的路子走下去,一是再要做大,必会遭遇“天花板”;二是利润稀释,而外国人赚走的是高附加值;三是更有可能重蹈上世纪90年代的覆辙。
而国内一些产地对青梅的产业链拓展和原产地标志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等对青梅深加工技术的迭代升级,则是更深层次的危机。
依然是晴天,天上飘过一朵乌云,远处雷声隐隐,如不未雨绸缪,必将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
青梅产业发展,必须要“穿新鞋,走新路”。
于是,吴丽军把目光投向了农业高科技。经过努力,攀上了三大“高枝”。一是攀上了国家青梅种子库、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高志红,并与之签约,获得了高产、稳产、高品质和花开多色的青梅优质新品种。二是攀上了中科院院士、植物生理学家陈晓亚,在其公司建立起了上虞区第一家农业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得其最新科研成果“地窖式原生态水果保鲜技术”授权。三是攀上了国家林草局,上虞青梅被列入“青梅重回原乡国家战略”,上虞被认定为国内青梅主产地之一。
在他的动员下,从小深受表伯祖张杰精神熏陶的儿子吴焕鑫,响应上虞青春之城建设倡议,放弃杭州的白领生活,回到家乡。
吴焕鑫(吴丽军之子)推广“青梅文化”
父子俩要联手干一件大事。
在攀上“高枝”的同时,他们还结上了一家世界500强央企“高亲”,这门高亲已签约将为之投资100亿。
如此,几方合力,要唱一曲上虞的“梅花三弄”。
那就是以“青梅文化”为核心,按“一产储,二产造,三产拓”的开发思路,凭借“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这一双“隐形的翅膀”,打造一个国内独一无二的“青梅文化科技小院”。
——一产储。就是采用中科院陈晓亚院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窖式原生态水果保鲜技术”,开发全球最大的地窖式水果冷藏基地,一举解决国内收购的巨量青梅以及上虞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四季仙果”储存难题,让青梅从“一季加工”变成“四季加工”,让当季鲜果成为“四季鲜果”。
目前,上虞有青梅基地近3万亩,年产1.8万多吨;浙江省有15万多亩,年产7.5万吨;全国有225万多亩,年产100多万吨。
如此巨大的产量和市场潜能,是央企“巨无霸”垂青“小青梅”的底层逻辑,更是开发巨大容量冷藏基地的底牌。
在此基础上,将引导上虞及国内主产区进一步扩大优质梅种植面积,大规模改造升级老梅园,从而进一步扩大国内优质梅比例和产量,为广大梅农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上虞将争列“中国青梅之乡”,争列“青梅原产保护地”。
——二产造。将打造一个全球最大的青梅加工基地、全球最大的青梅研发基地。同时,引进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顶尖青梅深加工企业,提升上虞青梅深加工水平;引进农创客,打造新农业的孵化基地。
——三产拓。将打造中国最大的青梅文化主题的文旅综合体,做到“园是一个景,景是一个园”,创新丰富青梅产业业态。
总之,要以青梅文化“点睛”,一二三产融合,拉长产业链,拓展产业面,让青梅产业脱胎换骨,让“小青梅”腾飞。
以此,融入新时代上虞发展战略,为虞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添上惊艳一笔,为上虞青春之城建设添一抹亮色,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尽一份力,成为上虞的又一张“金名片”。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他们深知,要让蓝图变为现实,绝非易事。但是,他们坚信,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有上虞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方的合力支持,上虞青梅产业一定能“浴火重生”。
正所谓,梅花三弄风烟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