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中南大学“古纸新梦,共话临湘”实践团:文化深耕,乡村蝶变

2024-08-28 15:04:58   来源:中华网

8月21日—8月24日,中南大学“古纸新梦,共话临湘”实践团赴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扎根张坊镇,探寻非遗文化传承的典范之地,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学习领悟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古韵今风:古山贡纸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演绎

走进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古山贡纸的历史沿革与精湛技艺跃然眼前。从选材到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也见证了张坊镇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这里,团队成员不仅感受到了古法造纸的独特魅力,更在研学老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了非遗技艺。从挑选原料、精心制作到最终成品,团队成员先后体验了花草纸的制作、活字印刷、油纸伞的绘制。当成员们亲手触摸到那些由古老技艺制作而成的物品时,内心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赞叹,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尊重。

图为团队成员在研学馆老师的指导下体验非遗文化项目。郭敏钰摄

古山贡纸不仅作为书写工具被传承下来,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通过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它成为了文化创意产品、研学互动项目等多元化产品的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同时,古法研学馆也成为了游客了解非遗文化、体验传统技艺的重要窗口,进一步推动了张坊镇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匠心筑梦:非遗人的坚守与探索

在探访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被黄建洪先生对古法造纸技艺的执着与热爱深深打动。黄先生表示,传承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项古老而神秘的技艺。然而,在传承的过程中,黄先生也面临着现代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对此,黄建洪先生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手工造纸虽然在在精细程度和产量上不如机械造纸,但是手工造纸仍然具有机械不具备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和推广。”要想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非遗传承人黄建洪先生。郭敏钰摄

与此同时,黄先生还谈到了村中兴起的“造纸+民宿”新模式。作为民俗老板之一,黄先生为成员们细致解读了张坊镇特色民宿经济与文旅结合的生动实践,在民宿中融入非遗元素,让游客在享受舒适住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这种结合方式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无疑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共绘蓝图:融合发展中的乡村振兴展望

团队成员来到了张坊镇的非遗就业工坊,先后参观了非遗摄影艺术展、亲子研学教室、文创陈列室等展厅,并亲眼看到了古法造纸工坊。这里,是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的典范。其中,亦陈列着有各式各样的非遗文创产品,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实用的生活用品,无不彰显着匠心独运与创新精神。通过与工坊老师的深入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工坊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技艺与风格,还积极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对产品进行改良与创新。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不仅让非遗文化更能走进现代人的视野,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来源。

图为团队成员在张坊镇乡村振兴非遗就业工坊参观。郭敏钰摄

为了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团队成员来到上洪村村委会,与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共同开展座谈会。村干部分享,从2022年起发展“非遗+”文化旅游模式,村集体收入已经从2018年的每户5-10万元增长至55万元,村民、村集体及政府部门三方通力合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规划,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张坊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如今,上洪村已从昔日的人口外流、经济凋敝的“空心村”,转变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蓬勃、村民生活幸福的新时代“和美乡村”。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合照。张蕊供图

张坊镇的故事,是一首未完待续的诗篇,每一章都充满了希望与挑战。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以非遗为魂,以文化为根,不断拓宽发展的道路,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而中南大学“古纸新梦,共话临湘”实践团成员作为这段旅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也将继续前行,为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