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瑶 河南中豫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一)管理理念落后,且重视度不足
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和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这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对网络舆情的回应态度较为被动,未能适应新传播格局的要求。新媒体以其高速传播和互动性的特点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企业需要更迅速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以减少潜在不良后果。其次,受传统媒体环境的影响,企业往往持有思维上的惯性,无法适应传播方式的变革。一些企业对待舆情如同处理敌情,甚至打压新闻媒体。这表明企业对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理解不足,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的规律,以更好地回应舆情事件。与此相反,网民通过网络平台表达意见,利用网络舆情的力量对企业形成压力。企业应该积极回应网民的关切,提供信息透明,以避免舆情事件的进一步升级。
(二)传统媒体舆情管理能力弱化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舆情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力逐渐减弱。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与网络媒体相比显得较为有限,导致传统媒体在舆情引导和管理中的能力下降,难以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快速变化。与此同时,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媒体,而是更多地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获取交流信息,因此,如何在融媒体时代重新定位传统媒体的角色,并有效整合各种媒体资源以应对舆情管理的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一)形成阶段多元协调,积极化解舆情风险
在舆情扩散形成阶段,网民群体受到各方不同意见的影响,容易成为虚假、负面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企业利用新媒体传播影响力优势,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等资源方面的合作,建立多元立体化的协调沟通渠道,共同参与舆情引导和解释工作,提供客观全面的事实信息,并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此外,在处理虚假、负面信息时,企业借助掌握的第一手信源,可以发挥证伪影响力,在舆论引导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权威发声引导舆论,并积极化解舆情风险。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形象,也有助于增进公众对企业信息发布渠道的信任感和依赖度。
(二)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
舆情分析员通过大数据能够收集包括社交媒体、新闻资讯等平台产生的海量舆情数据信息,存储、筛选并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为舆情分析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够通过机器学习的算法训练对以往的舆情案例进行经验吸收,并将历史数据与当下收集到的实时数据作动态比对,模拟和预测实时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从而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危机应对。
(三)增强基层服务意识,优化舆情引导环境
企业应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服务群众,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推动治理资源下沉,强化基层工作力量,提升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在网络谣言治理方面,应加大力度,坚决打击谣言传播行为,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揭露谣言本质,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企业还可积极鼓励职工参与不实信息的评论,用正面的回应回复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让每位职工都成为谣言的“终结者”,协助企业处理好舆情风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