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胡文光刺史牌楼,高13米,宽9.6米,为青石建筑……”天还下着蒙蒙细雨,我们撑着伞,跟随着导游走进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坐落于黄山南麓的西递村,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青山绿水间,是青石板铺就的街巷,粉墙黛瓦上,是雕镂精致的装饰。自2000年11月,西递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便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都想亲眼看看这座被称为“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的传统村落。
这里以美食、建筑和景色为三大特色。
美食,这里有徽菜里的“当家菜”,臭鳜鱼;还有点豆成金的“徽州第一怪”,毛豆腐;黄山烧饼,刀板香……数也数不清。建筑,这里有一幢幢的古民居,白墙,黑瓦,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与园林绿化的典雅大方相得益彰,在这个春天里,在灿烂的阳光下,散发着迷人的韵味。景色更是不必再说,整个村落自然地融合了人类文明和山水自然的景观,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的水墨画之中。
三条清泉穿村而过,一百多栋明清古居巍然而立,九十多条的高墙深巷古朴神秘,置身其中,人间烟火还是沧桑历史都在诉说着这座村落近千年的苦辣酸甜。
西递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天堂,臭鳜鱼,作为西递村最有名的美食之一,以“臭”为特色,原名为“腌鲜鳜鱼”,名气广布安徽全土。据采访者熊师傅介绍,他们厨师一般是在冬天将鳜鱼腌制好,让它自然发酵几个月。臭鳜鱼的“臭”便是因为在腌制过程中,盐与鱼发生反应,从而发酵出了这种特殊的味道。在从前,新鲜鳜鱼不便保存,腌制保存的方法只是为了防止鱼肉变质,却不曾想到,鳜鱼腌制后具有惊人的美味和特殊的臭味,由此成了一道著名的“非遗美食”。在烹调时加入陈醋,生姜等佐料,使鳜鱼的臭味消失,转为鲜味。西递臭鳜鱼大多选用当地的大江鳜鱼,质量上乘,加入生姜,味道更加浓郁独特。不仅如此,熊师傅告诉我们,西递臭鳜鱼的做法也是十分考究的,传统的制作方式主要使用炭火和红砂锅炖制,达到一个温和的加热温度,使鱼熟而不糊,汤鲜而味美,其用水也是使用新鲜的山泉水,这也是形成独特口感的原因之一。
“盐重好色,轻度腐败”形象地体现了徽菜的特征,以各种发酵的食物为主,重油,重色讲求一个色香味俱全,臭鳜鱼如此,毛豆腐亦是如此。
“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这句民间俗语说的便是毛豆腐。走在青石板路上,路边卖毛豆腐的小铺子,一个接一个。西递毛豆腐以其香嫩爽口、筋道细腻、色泽金黄的特点深受广大美食爱好者的喜爱。毛豆腐是发酵的产物,《舌尖上的中国》曾这样介绍毛豆腐: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溢,不难看出毛豆腐的制作工艺有着极高的要求,毛豆腐要好吃,食材方面自然是不能含糊,豆子要新鲜,油要用上好的农家菜籽油。同时,其制作工序也是十分复杂,需要泡豆、磨豆、烧浆、点腐、脱脂和凝固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古镇人家的厨师末哥细致地讲述了毛豆腐的制作过程,他提及,西递毛豆腐最经典的做法是煎制,用的锅要是生铁锅,用到的烹饪手法叫做“锁鲜法”,将豆腐放入锅内,煎至两面金黄,香气溢出后刷上辣酱,最后撒上葱花,这样一份入口即化,外脆里糯的铁板毛豆腐就新鲜出炉了。
在这个被列入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皖南古村落里,极富有特色的古建筑群怎么能不提呢?三四月份,正是旅游旺季,游人如织,络绎不绝。跟随导游我们了解到西递村的发展史,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旧称为西川,西溪。整个村落呈船型,两面尖中间宽,村口牌楼作为船的桅杆,两边的大山是大海的波涛,村中的民居便是船舱,如此作比,体现了曾经西递村民希望子孙后代在商海或是学海都能够一帆风顺,扬帆远航的愿望。
全村现存明代民居建筑1幢,清代民居建筑122幢,错落有致,风格独特,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徽派建筑典范,西递村也因此享有“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
从外观,西递古建筑群有着丰富的体型轮廓,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
向内瞧,西递古民居有许多传世之宝,堂匾、木联、木雕等,更显典雅、朴素。
从胡文光牌楼东行进村,遇到的第一个带有门楼的景点便是旷古斋,门楼大气,彰显着这家主人的身份地位之高。厅堂的陈设十分规整,大堂中央和两边柱子上挂着许多的楹联,其中属“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这副楹联最为出名,其中“阔”字三点水写在了外面,意思是做人不要斤斤计较,要礼让三分,心存善念,让子孙也能够效仿。
脚步再次停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宗祠,这便是敬爱堂。敬爱堂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其而过,整体风格粗犷古朴,宏伟肃穆。一进门迎面便是两侧六米多高的青石方柱子。从前家族里商议大事,或是惩罚不肖子孙,婚嫁喜事包括祭祖都是在这个祠堂进行的。堂中两侧的四个大字,“忠”,“孝”,“廉”,“节”作为家训,教育子孙。敬爱堂前后三厅,最里面的厅叫做享厅,上方挂着“百代蒸尝”的匾,导游介绍“蒸尝”是古代祭祖的日子,每年腊月二十四和七月下旬要来祭祖,代代相传。最为特别的是朱熹所写的“孝”字,字画合一,从中间分开,右侧是人单膝跪地行孝的画面,左侧是猴子在拳打脚踢的画面,寓意孝便为人,不孝便返祖为猴。据敬爱堂内的工作人员介绍,在过去,敬爱堂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文人或是朝廷官员都在此集聚,从四百年前,敬爱堂就一直在此见证着胡氏家族的发展之路。
在观景台上俯瞰整个西递古村,砖瓦楼阁在日光的笼罩下,像一座穿越了时空的古城,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脚下的青石板是否在这千年中有了述不尽的言语。
走进西递,远离尘世喧嚣,在黑瓦白墙间,倾听古老岁月的轻言;在青石板路上,品色相皆具的美食;在这座比水墨画更美的村庄,看远山淡影,雾气氤氲,满目皆是水墨丹青。
文: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睿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