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反诈防骗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以辅导员工作视角为例

2024-07-22 09:43:11   来源:今日热点网|0

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例频繁发生。由于网络诈骗具有犯罪工具高科技化、犯罪手段智能化、作案过程非接触化、作案形式多样化等特点,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警惕性弱的大学生成了易受害群体之一。尤其是近两年,呈现出了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大、违法成本低、诈骗方式新颖、案件侦破难度大等特点,严重影响了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以本人学生在过去一年中经历的电信网络诈骗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群体易受骗原因,探讨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增强防范技能,保护自己的财产,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高校辅导员要切实为学生服务,做好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例

(一)案例概述

案例一:学生A于2024年1月初,在网上找了一份兼职,通过闲鱼APP上帮别人售卖商品,售卖商品成功之后获得提成和基础工资。学生A在未知是否为诈骗的情况下,收到了买家转账,再将这笔款转给了商家。之后,由于银行卡涉嫌诈骗款项,学生A的账户被封,随后被要求前往当地某派出所,和负责警察进行沟通并阐述了事实,将在转账过程中获取部分佣金退还,与警察处理完后离开。在此次事件中,共有三笔转账,金额分别为2000元、1800元和5000元,其中转账的5000元涉案。学生A总共获得了320元佣金,已全部退还给警察。

案例二:学生B通过约拍的方式赚取生活费,买家在线上预付定金,拍照结束后完成交易。在2024年3月底,诈骗犯通过在QQ群聊中临时发起对话框,假装是学生B认识的人,与其展开对话。诈骗犯对学生B发起约拍请求,并发送了一个链接,谎称为一定金额的优惠券赠送给学生B作为犒劳,要求学生B点击。学生B点击链接后,立刻跳转到支付宝,并提示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学生B支付宝免密支付功能被开通,对方扣走与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中的钱款,共计8000余元。随后,这些钱款被转移到游戏的虚拟账户中并被提走,使得资金流向复杂难查。由于资金被迅速转换为虚拟货币,追踪变得极其困难,受害者难以追回损失。学生B在意识到被骗后,尽管立即采取措施,但由于涉及虚拟账户和无痕转账,并未追回资金。

案例三:2023年11月初,诈骗犯通过盗取学生C同学的QQ账号,假借垫付医药费为由,将其拉入某个QQ群中。诈骗犯要求学生C通过QQ发红包的形式,每次200元,总共转账1200元。随后,又以QQ密保密码被盗为由,诱导学生C进行一些操作,结果学生C的个人QQ账号也被盗。在意识到事情不对后,学生C立即打电话向附近派出所报案。第二天早上,学生C到达派出所,并向警察陈述了案件的详细经过。在警察的帮助下,学生C成功找回了被盗的QQ账号,并在派出所登记了相关信息,但并未追回被骗钱财。

(二)案例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警惕性,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这些诈骗手段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安全和稳定。以上三起电信网络诈骗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和平台进行诈骗,手段愈发隐蔽和复杂,并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假借信任关系:所有案例中,骗子都通过假扮熟人或信任对象,骗取受害者的信任,从而实施诈骗。

利用互联网平台:骗子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如QQ、支付宝、闲鱼APP)进行诈骗,利用这些平台的便捷性和广泛性。

隐蔽的诈骗手段:骗子使用复杂且隐蔽的手段,如跳转链接、免密支付、虚拟账户等,使得受害者难以察觉并防范。

追踪和追回难度大:一旦资金被转移,受害者难以追踪和追回被盗款项,这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可以看出,诈骗分子针对不同人群,编制出不同骗术,紧跟社会动态和时代背景,不断翻新,花样层出。针对大学生群体,诈骗分子利用学生的善意和同情心,谎称捐款诈骗;利用学生想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的心理,投放虚假链接,或是假借他人之手进行诈骗;利用学生存在的侥幸心理及“高薪”“中奖”等诱骗大学生落入陷阱等等。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被电信诈骗原因

(一)大学生群体对诈骗手段的认识不全面

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虚假与真实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但电信诈骗团伙往往根据大学生的涉世未深、经验不足以及爱探索冒险的特点,设下圈套。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处世经验及社交经验都相对缺乏,对各类诈骗手段的认识不全面,尤其是针对各类新奇诈骗手段的防范能力十分有限。

特别是在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电信诈骗既隐蔽又猖獗,诈骗手段和技术也推陈出新,诈骗分子精准掌握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后,巧妙抓住其相关需求的心理,层层引诱大学生进入诈骗的圈套,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劳而获、贪图小便宜等心理,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容易感情用事、相信陌生人,也会成为其被利用的弱点之一。

(二)高校骗的主题教育存在短板

近年来由于电信诈骗案例的频发,全国各大高校掀起了反诈防骗主题教育的热潮,但仍存在安全教育预防体系不完全、师资不足、形式单一、学生兴致不高和教育成效不显著的问题,尤其是对受骗学生心理辅导缺乏的情况较为突出。针对思想独立、个性突出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需将安全教育中“说教式”和“输入型”的教育形式调整为更具个性化的形式,教学生主动转换自己的角色,积极融入案例学习中,以真正达到安全主题教育的成效。

(三)家庭教育和社会管理体系不完善

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性格的形成,不和睦的家庭关系或一味地顺从溺爱,极易养成大学生一意孤行、孤注一掷的性格,很难在遭受诈骗时冷静分析应对,“社会—学校—家庭”间难以协调联动、家长自身防范意识薄弱及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等因素是大学生防范诈骗意识较低的重要原因。此外,社会层面的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网络诈骗立法不全面、诈骗案件侦破难度大和反诈防骗宣传方式有限等原因1,让“低成本、高利润”的网络违法诈骗行为屡禁不止。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反诈防骗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反诈防骗的引导和教育,如举办防范电信诈骗专题讲座、开设相关课程、组织个人信息保护教育主题班会等。教学形式应从传统的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和讨论,通过讨论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生动地进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

辅导员可开展相关团日活动或主题班会,在朋辈间营造榜样,树立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不贪图小利、不盲从,具备应有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提高警惕,秉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念,拒绝“天上掉馅饼”的诱惑,学会深思与分析,主动了解各类诈骗案例,对增强大学生防范各类诈骗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在良性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辅导员应创新对学生反诈防骗教育方式

调查显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教育内容为反诈知识、相关案例及受骗后的正确处理流程,教育形式可选择防诈情景剧、防诈宣传视频以及防诈骗知识竞赛等。学生普遍希望通过安全教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除了针对新型网络诈骗手段的教育,还应包括贷款、利息等金融知识,以帮助大学生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知识漏洞进行诈骗。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安全教育,需要将传统的“说教式”和“输入型”教育形式调整为更个性化的方式。可以采用案例再现、现身说法和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手段,结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模式,利用自媒体创作、视频教学等方式巩固教育成果。学生应被激励积极参与案例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辅导员应积极联动校内外其他部门

为构建完善、立体的高校防诈骗应急机制,辅导员还应与当地公安机关、网信部门和网络技术监督部门携手,主动参与电信网络诈骗预警系统的搭建,完善预警机制和体系。督促大学生注册并开启国家反诈中心APP,实时监测学生网络使用中的诈骗风险。一旦出现可疑资金或者可疑短信,马上联系学工部、后勤部等单位,并同步联络学生本人。

如此一来,一旦有异常出现,当地公安机关及高校保卫处能够及时收到反馈,同时学生手机APP也会收到防范电信诈骗提醒,保卫处能够及时汇总近期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及相关案例,为教务处网络安全教育提供最新信息。辅导员应与高校保卫处、学工部、后勤部、教务部等各部门联合,做好事前预防以及事后宣传教育;与高校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形成以校园网络诈骗的预防、处理和事后重建为内容的宣传教育体系。

(四)、辅导员应积极展开校合作

大学生的网络诈骗防控需要将家庭、学校的教育结合,缺一不可。建立“家庭—学校”防控诈骗网络,既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辅导员应主动联系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辅导员可以向家长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家长应主动关注学生的经济状况和情绪,适时给予安慰和陪伴,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避免可能的极端行为。二是通过建立健全的家校双向“互通、互联”机制,家长可以提高防骗意识,有效降低大学生陷入网络诈骗的风险。辅导员可以定期向家长提供有关防骗知识的培训和信息分享,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诈骗,提高家庭整体的防骗能力。这种家校合作机制不仅能够有效防范网络诈骗,还可以减少因诈骗带来的心理伤害,促进学生在一个安全和关爱的环境中成长。

(五)、辅导员应高度专注受骗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在受骗后如果产生难以自愈的心理变化,学校辅导员及老师的帮助关心不可或缺。受骗学生大多数能主动找心理中心老师进行咨询,如果有需要还会寻找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但仍有小部分学生选择默默忍受,独自承担。往往这类学生需要被重点关注,观察其是否因自责等陷入精神不济,长期如此容易发展为心理问题。

一旦大学生被骗后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应第一时间启动危机处理机制,由心理联络员或心理委员及时发现并汇报辅导员,保证辅导员第一时间与相关学生取得联系并研判情况紧急程度,及时上报院级领导后,与心理中心取得联系,安排专业老师介入,如有必要转诊相关医院。辅导员要重点关注受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以防其因心理危机处理不当而产生的二次伤害,及时有效做好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因此,身处“互联网+”时代,为有效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反诈防骗能力,遏制各类诈骗案件的发生,辅导员要日常管理中提高大学生电信诈骗风险防范意识,并在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时及时处理和反馈,避免更多学生受害。

李涵蒙. 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提升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2.

赵晓靖.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电信诈骗风险防范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D].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23

赵晓靖.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电信诈骗风险防范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D].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23

 

(绵阳师范学院   何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