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 资讯 >

贝特瑞:2023年归母净利润16.54亿元 正极材料收入首超负极

2024-04-16 09:14:06   来源:今日热点网

贝特瑞4月15日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全球负极材料龙头在经历了2022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平稳发展期,实现营业收入251.19亿元,归母净利润16.54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15.8亿元。

公司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均有所提升,2023年产品综合毛利率为17.66%,较上年增长1.83个百分点;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为52.6亿元,由负转正。公司通过重大技术革新和重大降本专项,使原材料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强化存货管控,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和营运能力,显著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使公司在面对产业周期波动时拥有更强的抵御能力。

2023年,贝特瑞在行业产能集中释放、产品价格下行等不利因素下展现出十足韧性,正极材料业务快速增长,硅基负极、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业务推进顺利,同时全球化战略布局成功打开了想象空间。

正极材料收入首超负极

2023年,贝特瑞负极材料业务在行业不利因素下产销量、开工率保持高位。据SMM预计,2023年中国负极材料产能约为320万吨,产能利用率约为51%。贝特瑞负极材料业务产能利用率达到78.93%,产量为37.69万吨,销量达36.19万吨,同比增长近10%。据鑫椤资讯数据,2023年公司全球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约为22%,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

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2.96亿元,毛利率增长3.85个百分点至24.36%,足见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市场竞争力与成本管控成效。

公司正极材料业务发力明显,收入首次超过负极材料,成为应对行业不利因素的有效手段。2023年,公司正极材料销量超过4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23.12亿元,同比增长19.52%,毛利率达10.15%,较上年增长2.46个百分点。

精准的市场研判和技术优势是正极材料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年报,贝特瑞在正极材料领域聚焦于研发生产低钴、高能量密度和高性价比优势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所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主要是以NCA、NCM811为代表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性价比高等特征。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NCA正极材料的技术突破,并向海外的动力电池客户实现批量销售。据鑫椤资讯数据,2023年高镍材料产量为28.9万吨,同比增长7.0%,占据了国内三元材料市场的半壁江山,也是2023年三元材料市场规模主要支撑力。

技术创新引领新业务发展

作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贝特瑞凭借技术创新优势布局了多个新材料业务,有望助力公司把握更多发展机遇。在硅基负极领域,公司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第五代产品,截至报告期末,硅基负极材料产能5000吨/年,出货量行业领先。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开发出半固态和全固态电解质技术,能够提供高安全兼顾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解决方案。

此外,公司还发布了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探钠350”和正极材料“贝钠-O3B”。目前钠电正负极材料已通过国内部分客户认证,实现吨级以上订单,具备了量产供货条件。公司表示,2024年将加快推进钠电材料业务高容量产品的量产进度,通过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全球布局强化产业链优势

全球化布局也是贝特瑞2023年工作中一大看点,有望为公司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奠定基础。负极材料业务方面,公司在印尼投资建设的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正在积极建设中,该项目二期顺利建成后,公司在印尼负极材料产能将达到16万吨/年。正极材料业务上,公司计划在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还将与澳大利亚Evolution就其权益下的Chilalo石墨矿项目的采销及下游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进一步完善海外供应链布局。

全球化布局将进一步强化公司产业链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公司天然石墨负极材料领域已形成集矿山开采、天然鳞片石墨加工与球形化、纯化及成品生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产能走出国门后,公司将形成以深圳总部为中心,以华南、华东、华北、中西部地区等二十余家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印尼基地、摩洛哥基地及日、韩、欧美分公司等海外布局为支撑的全球化战略布局。

年报显示,全球拓展仍然是贝特瑞未来重点工作。负极业务上,公司计划完成海外布局的整体规划,确保印尼基地的按期投产。同时加大海外供应链的布局,推动供应链一体化建设,确保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正极业务方面,公司将稳步推进摩洛哥基地建设,构建海外供应链体系。

长期来看,贝特瑞主营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鑫椤资讯预计,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将增长至191.6万吨,需求量将增长至177.5万吨,较2023年增幅较小,但到2027年负极材料产量预计增长至320.5万吨,需求量增长至284.2万吨。正极材料方面,鑫椤资讯预测2027年全球三元材料产量将超150万吨,较2023年96.6万吨的产量大幅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智能化不断推进,对汽车体验感需求提升,高镍材料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