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深耕田间育匠心,实践为本传农技——2024年《香草与药用植物生产》课程圆满收官

2025-02-20 15:36:38   来源:中华网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生命技术与科学学院主办的《香草与药用植物生产》课程在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圆满收官。这是一场为期一天的实践课程,吸引了5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员参与。课程以“从土地到课堂,从理论到手艺”为理念,通过“手把手”教学,助力学员掌握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农技的结合之道。

课程聚焦植物基础辨识、农作物栽培管理、田间实操技能三大核心板块。学员通过野外考察与标本制作,系统学习了100余种常见香草与药用植物的鉴别技巧,包括叶片脉络、花果特征、气味差异等细节。例如,通过对比薄荷与留兰香的茎秆颜色(紫茎为薄荷,绿茎为留兰香),快速区分易混淆品种。课程还引入AI识别小程序辅助工具,学员扫描叶片即可获取植物生长习性与药用价值数据。

在收获与初加工环节,学员通过观察薄荷叶片含油量变化(搓揉后闻香气浓淡),确定最佳采收时间。此外,学员还学习了自然晾晒、阴干、烘干等干燥工艺,制作香草茶包与驱蚊药草包,实现了从田间到产品的闭环体验。

课程的教学特色在于将农业知识与手工制作相结合。在课上,学员们利用香草和药用植物制作了各种手工作品。例如,用薰衣草制作干花香包,用迷迭香和薄荷制作天然驱蚊液,用金盏花制作手工皂等。这些手工作品不仅展示了学员对植物特性的理解,还体现了他们在创意手工方面的才能。通过亲手制作这些作品,学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增强了对传统农艺与现代创意结合的认识。

学员们在课程中收获颇丰。高分子材料专业大二学生林浩锐表示:“为了集齐秋冬季素材,我们每周二和周四会到试验田收集新鲜的植株。发现薄荷叶在晨露未干时采摘,干燥后翠绿度最佳;而罗勒花穗需在午间高温前收集,才能保留完整形态——这些细节都是课程日志里积累的‘田埂学问’。”电子信息专业大二学生林奕阳则提到:“最挑战的是平衡美学与科学性。比如金盏菊花瓣排列太密会遮挡药用标签,太疏又失去视觉冲击。我们最终采用‘透叠法’,让花瓣间隙恰好露出关键信息,这大概就是农艺与设计的‘共生逻辑’。”

课程导师刘长霞和许伟坚表示,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活,而是需要观察、思考和创新的技术活。看到学员能通过叶片卷曲度判断薄荷缺水状况,这就是课程的价值。当现代科技回归土地,当书本知识化为指尖茧痕,《香草与药用植物生产》课程用最朴素的耕耘,播撒下农业传承与创新的种子。这些从田间走出的学员,正成为连接传统农艺与可持续未来的新农人。

(林浩锐、林奕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