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政策好不好,农民说了才算数。”为探究社会心态对农村居民医保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助力完善基层医疗保障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与医疗保障”调研队于2025年1月12日起,分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刘店村、焦庄村,陕西省旬阳市麻坪镇、三原县王庄村及内蒙古呼和浩特部分村庄,开展为期两周的深度调研。通过入户访谈、问卷收集与政策分析,团队聚焦农村家庭对医保制度的主观感受、信任程度、政策获得感、医疗服务质量及舆论传播影响,为破解参保意愿下降难题提供实证支持。
初入乡村:信任缺失成调研“拦路虎”
调研首日,团队成员便遭遇了“闭门羹”。在平阴县刘店村,村民王大爷面对访谈请求时连连摆手:“问这些有啥用?你们又做不了什么行动,都是上边说了算!”类似场景在多地频现。焦庄村一位村民直言:“政策是干部的事,我们只管交钱。”部分家庭甚至以“家里还有事”为由拒绝交流。问卷填写时,多数村民对涉及政策评价的选项选择“很好”、“不确定”或直接跳过,数据真实性面临挑战。
更棘手的是,当问题触及政策执行细节(如对报销比例、药品目录、政府投入的看法)时,村民多含糊其词。陕西麻坪镇一位村医透露:“有些家庭怕说多了惹麻烦,干脆不开口。”这种“政策敏感”导致的沉默,折射出基层干群信任的裂痕,也为调研增添了阻力。
受访村民在填写调查问卷。孙伟哲 供图
破冰前行:以诚意叩开村民心扉
为打破僵局,团队调整策略,通过与村民聊家常深入内部,由简单问题渐渐深入,同时仔细观察村民们在发表意见过程中的态度显露细节。在陕西麻坪镇,队员晏成娟用当地方言与村民们闲聊,逐步消解村民戒备。一位曾拒绝访谈的村民最终吐露心声:“不是不信你们,是怕说了也白说。”
晏成娟 供图
深层症结:社会心态与制度脱节的恶性循环
调研发现,村民对医保的负面心态集中于三点:“缴费金额过高、报销药品数量有限、农村医疗水平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村民中有人在受到医保体验不好的待遇过后往往会和其他村民诉说、甚至抱怨。在农村独特的舆论环境下无疑会加重风险放大效应。
刘思瑜 供图
青春建言:从“被动参保”到“主动信任”
调研揭示,农村医保参与困境本质是“制度制定—社会心态—舆论环境”的三角失衡。基于调研成果,团队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1. 提高政策透明度:针对各地不同环境开发能让农民听懂的“方言版”医保小程序,实时公示报销进度与药品目录、药品数量,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出现。
2. 强化基层服务网:设立村级医保协管员,协助办理异地报销,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兜底”。
3.收集村民心声,切实关注农民所需:构建常态化村民意见反馈与调研机制,合理调整医保政策。
4. 建立舆情响应机制:联合社交平台对“断保攻略”等不实信息限流,打造“村民现身说法”正能量专栏。
杨烨玮 供图
“这次调研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农村社会心态的复杂纹路。”队长刘亦凡总结道,“只有让政策长出‘泥土味’,才能真正走进农民心里。”(刘亦凡 孙伟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与医疗保障”调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