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繁华的城市之中,但也有幸随父母踏足乡村,感受那片土地的脉动。父母曾告诉我,乡村是我血脉相连的根源。看着曾经那些泥瓦房,如今摇身一变为窗明几净的水泥房,我心中不禁涌起疑惑:乡村究竟从何而来?新中国的乡村是如何突破旧有束缚,迎来新生的?直到我邂逅了《乡土中国》,费孝通用他独到的视角揭示了乡村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新中国众多乡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要深入理解乡村,我们必须先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进行剖析。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气候类型从热带延伸至温带,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充沛。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横贯东西,为农业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这些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是农业。这使得人们与土地紧密相连,村落成为了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而这些都是乡土生活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佐证。
相比之下,美国乡村土地广袤、人口稀疏,乡民们往往以家庭为单位,独立而分散,这种社会结构塑造了美国人的个人责任感、独立行动的倾向以及对团体界限的明确认知。然而,在中国,这种情形并不常见。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村落构成的基本单元,这些村落之间通过商人和贸易者的往来而相互联系。这种点线的模式淡化了团体的界限,村民们仿佛一个大家庭,紧密相连,如同一张大网,每个节点都是一个温暖的家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能够深刻理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乡土社会的社会意识——差序格局。这种格局以“己”为核心,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水面,而与他人建立的社会联系,如同那涟漪,一圈圈晕开,越推越远,也越推越淡。这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社会关系,体现了乡土社会中个体意识的强烈和个体与集体之间微妙的平衡。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通过血缘和地缘等纽带,与他人建立起错综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塑造了乡土社会的面貌,也深刻影响着乡村的发展和变迁。
正如在上文中所提到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而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异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复礼”——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根本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私人联系,这些联系都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我们不仅没有一个像西方基督教中那种不分差序的兼爱,也不易知道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现实中有不少痛骂贪污的人,遇到他们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因此,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伸缩的。
《乡土中国》的智慧照亮新中国农村之路,小岗村故事尤为动人。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十八壮士,以血指为誓,分田到户,大包干点燃希望之火,当年就迎丰收景。初时质疑四起,幸而党心与民意相契,政策也随之改变,力挺民间创举。星火燎原间,亿万农人热情高涨,农业生产旧貌换新颜。
从小岗村壮举,窥见人民历史伟力,发展依归人民,更需人民之力。引领民众认知世界,核心在于激发主体意识,提升文化素养。文字最早是运用于庙堂的,而不是属于我们乡下人。乡下人的文字另有发生的背景,在乡土社会上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村民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只有在改变乡土社会基层后,文字才能下乡。
除此之外,我们也得认识到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和幸福。
乡村,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奋斗。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我们携手同行,用智慧和汗水浇灌这片土地,让它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愿我们的乡村,如同那不息的河流,永远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愿我们的人民,如同那坚韧的稻穗,永远承载着丰收的希望。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我们共同书写着新中国的辉煌篇章。
(云南财经大学 刘司琪 钟瑶姿 刘博文 王淑华 江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