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月12日至1月26日,山东中医药大学“乡”得“医”彰志愿服务队先后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德州市德城区等多地开展了乡村调研实践,深入冯卯镇、孝里镇、黄河涯镇等多个乡镇,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以及与乡镇街道办事处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近年来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及群众需求,并收集相关问题与建议。
一、公共服务:从“有”到“优”的转变
在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志愿服务队发现,当地通过“跨村联建”模式,整合了多个村庄的资源,形成了集渔业、民宿、研学游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农旅融合区。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还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了村民增收。与此同时,山亭区还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了一批富有鲁南特色的文化村庄,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德州市德城区,志愿服务队了解到,当地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供水、污水处理等条件,同时在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德城区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了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数量增加,医疗服务更加便捷。
二、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山亭区的樱桃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当地通过建设“三品一标”基地,实施樱桃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不断拉长樱桃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在冯卯镇独古城村,返乡青年张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民宿和乡村旅游,使村庄成为网红打卡地,旅游旺季每天游客突破1万人。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山亭区冯卯镇进行农旅参观
德城区则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种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民生服务:群众需求的“精准回应”
在调研过程中,志愿服务队发现,尽管各地在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群众反映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部分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仍需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够均衡。此外,一些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如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不足、道路维护不够及时等。
图为团队成员于德城区就民生问题随机采访民众
针对这些问题,志愿服务队与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了深入采访交流,学习孝里镇在公共服务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孝里镇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高效化。
四、乡村振兴:未来展望
此次调研实践不仅为“乡”得“医”彰志愿服务队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当地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收集问题与建议,团队将进一步整理与分析调研结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图为关于民生问题问卷调查的部分统计
未来,随着更多像“乡”得“医”彰这样的志愿服务队的加入,以及政府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乡村振兴的画卷将更加绚丽多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乡村能够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