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头雁故事#张碧云:从荒地到金山,牛蛙与泡桐共舞的田园致富路

2025-02-07 17:11:49   来源:今日热点网

张碧云,女,中共党员,华中农业大学2024年广西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腾农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牛蛙养殖协会秘书长。

2024年,张碧云作为华中农业大学“头雁”项目优秀学员代表发言:“我们团队用五年时间将荒地改造成现代化农业基地,不仅在牛蛙全产业链的构建上取得了突破,更在泡桐与中药材的林下经济中开创了一番新天地,将每一寸土地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张碧云参加华中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培训作为学员代表发言

荒地焕新,农业创业的跨界探索

 大学毕业后,张碧云加入了一家投资公司,从事投资研究工作。2019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张碧云接触到农业领域。当得知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有一片闲置的农林地亟需盘活利用,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调研与资源整合后,她和团队成功获得了这块1100亩农林地的使用权。从与政府对接土地手续到制定环保方案,张碧云一步步将这片荒地变成了孕育新农业模式的沃土。

张碧云的农业探索从牛蛙养殖开始。她发现,尽管牛蛙市场潜力巨大,但传统养殖模式存在规模小、技术落后等问题。2020年,她和团队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集育苗、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通过引入自动化饲料投喂系统和水循环技术,牛蛙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她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牛蛙皮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拓宽产业链。

张碧云在牛蛙养殖基地

抱团发展,牛蛙产业的合作突围

然而,农业创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土地性质问题是许多养殖户的痛点,一些同行因未完善土地手续而被要求关闭养殖场,导致投资打水漂。张碧云意识到这一风险后,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确保养殖基地土地性质合规,并完善了环保、水土保持等方案。其次,牛蛙养殖对水资源要求较高,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流动水,但当地曾因干旱导致供水不足,甚至需要消防车送水。面对这一困境,张碧云通过开挖水井、调整养殖规模等方式,保障了养殖生产的正常进行。此外,市场价格波动、销售渠道不稳定也给牛蛙养殖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她积极与饲料厂家合作,锁定销售渠道,同时灵活调整销售策略。

张碧云深知,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和自然风险,抱团整合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因此,在当地科协的助推下,她成立牛蛙养殖协会,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设备支持和统一回购服务,极大地帮助当地小农户提高养殖技术和市场竞争力,降低了经营风险。2023年,张碧云的牛蛙养殖基地规模达600亩,年产量达600吨,蛙池复合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直接带动400多户农民增收,成为兴宁区及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范。

张碧云参加广西科学技术会议第九次代表大会

林下经济,泡桐与中药材的生态共赢

在牛蛙产业链初具规模后,张碧云又将目光投向了未充分利用的山林地。她最初计划种植金银花,但很快发现,金银花需要较多的人工维护,包括定期的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烘干等后期处理工作,增加了成本和管理工作量。后来,她遇到了一位有泡桐种植经验的专家,了解到种植泡桐可以在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持续的经济收益。于是,她决定改种泡桐。

说干就干,2021年,她利用组培苗技术,一年内完成了千亩泡桐的种植。泡桐不仅生长迅速,市场需求稳定,还能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她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了500亩中药材,如藿香、天冬等,实现了“树上增收、树下创收”的生态循环。2023年,泡桐和中药材的综合年收入每亩超过2000元,远高于传统农田收入。林下经济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还减少了水土流失,提升了土地的生态效益。

2024年通过参加华中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学习,张碧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也认识到技术创新对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实地参访环节,她学习到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创新模式。未来,她计划引入半自动化养殖技术,优化泡桐组培苗繁育流程,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将农业研学、观光等元素融入产业布局,打造集生态、教育、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经济新高地。

王乐蓓 陈云川 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