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饶贵民:文化创造生产力

2024-12-24 19:27:47   来源:今日热点网

2013年12月30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202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到2035年,我国文化产业收入将达到35万亿元,将引领世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仅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实现营业收入将近99668亿元,预计全年比上年同期增长5.9%以上。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16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实践表明文化产业的大繁荣,不仅驱动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并且创造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

一、文化创造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新要求。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所谓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精神性的需求。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个人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和普遍形式,这就意味着从生产力的需求导向上讲,人类生产力的成果,不仅要有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财富,更要有匹配于社会发展的精神财富。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科学技术对于消灭贫困、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起到极端重要的作用。物质产品的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对精神产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提高文化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投入,以满足人类精神产品的需求。不断创造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不仅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根本动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要求,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消解,美国政府拓展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使文化产业迅速成为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方面,文化商品直接进入到国内消费和国际贸易的领域;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进入到第三产业的经济版块,为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美国政府扶持的“好莱坞”品牌,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文化产品体系,涵盖了新媒体文化形式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衍生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文化产业运作模式,成为美国文化产业乃至经济领域的领头羊。即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好莱坞”每年创造的全球出口总产值也过千亿美元。。韩国经济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下降的情况下,高举文化产业立国的旗帜,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重点打造影视、网游、明星娱乐等产业,借助于文化产业发力,迅速成为文化出口大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发展,稳定成为亚洲经济增长“四小龙”地位,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二、文化创造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创造生产力,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不断进步上升的必然结果。从生产力发展理论出发,文化本身不仅是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核心:生产力涉及的相关产业领域,如新媒体、影视传媒、传统报刊、旅游、娱乐、体育等行业,都是依托于文化,是文化外在化、产品化的载体。这些相关行业,都是节能、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区别于工业时代的高耗能、高污染,是有利于实现人类幸福的新兴产业。

伴随着文化进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与日俱增,有效地解决了由于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造成的劳动力需求下降的问题。早在2023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就显示,文化创意产业每年创造的产值可达4.3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1%;可以提供3300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雇佣全球接近1.5%的劳动人口,对于就业的贡献已经超过许多传统产业。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标志。根据市场调研数据,2023年全球文创产品市场规模约为1416.75亿美元,同期增长9.5%。英国和中国一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兴国战略,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时下,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借助于文化产业的撬动,英国实现了向“世界创意中心”的成功转型。美国产业转型经历了更为痛苦的一个周期,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世界钢铁之都的匹兹堡开始走下坡路,企业破产、居民失业、治安混乱。1985年,匹兹堡市政府与民间组织、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制订了“21世纪发展战略”,提出以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和大学教育为导向的城市转型计划。时至今日匹兹堡用了近30年的时间,从一个高污染、高耗能、高失业率的“钢铁城”,慢慢转型为以文化、医药、高科技、能源、教育为支柱产业的“新匹兹堡”。匹兹堡城借助文化产业发力的成功转型,为美国其他传统制造业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样板,也为中国传统工业城市的文化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提供了案例。

与此同时文化数字化,进而数字产业化也让传统文化换发出新的生机。“文化+数字+产业”催生出文化领域的新业态,博物馆文创产品等文化消费成为新亮点。

经济发展再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文化创造生产力,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也为文化发展增强了竞争力。中国不仅是文化大国,也是人口大国,智慧的先人们就意识到在中国的国土面积不可能承载高消费、高耗能的物质基础,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消解物质主义戾气的良药。文化在根本处关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生存根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无论物质上多么富有,都不可能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伟大国家。所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承载的不仅是经济产业的道路,更是承载着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责任,只有将文化产业上升到于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焕发产业激情、催生产业能量、提升民族素质,汇聚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三、文化创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世界潮流的新趋势。

文化产业是文化创造生产力的明证。文化产业较之于以往的人类产业结构,具有不可比拟的产业优势:从产业领域上讲,文化产业融合性、普适性强,既可以独立独立产业行业,又可以渗透融合到任何产业内;从经济增长方式上讲,它低投入、高收益,既能够作为第三产业迅速提供就业岗位、优化经济结构,又能够兼具新产业的特征,囊括人类文明新发展的所有成果,低碳、环保,且可持续发展;从产业导向上讲,它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一个潮流,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发达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文化产业的这些优势,已经成为带动社会发展和世界潮流的新引擎。

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过去历史上的以GDP增长为基本指标,转向为社会经济质量及效率为判断标准。经济结构的构成比例也随之发生变化,由过去单一性物质财富创造为主体,转变为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各种经济形式并举增长的新模式。文化产业的振兴,不仅象征着未来、绿色、现代,并且对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经济增长结构、提升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消费转型,提供了可靠保障。

文化创造生产力理论,有力拓展了社会生产的版块,把精神生产纳入到社会价值创造和生产的考察范围内,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也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文化创造生产力,在社会生产的领域内,集中地体现在文化已融合进入市场经济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环节,并贯穿于市场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的加速到来,给人工智能、旅游、传媒、新闻、创意等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某种意义上,促使这些产业具备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成为新时代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突破性地解放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给文化人才以最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人才创造了时代的大繁荣,只有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的时代,才能造就伟大的时代,正如恩格斯高度评价文艺复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化创造生产力,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化生产的主体地位。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发掘生产力的潜能,文化产业能够充分挖掘文化的经济潜能,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既符合一般经济的发展规律,同时具有新经济的特征:在产能消耗方面,它绿色、环保,完全区别于传统产业的高耗能、高污染,是对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产值贡献上,它低投入、高回报,文化产品多以虚拟化、可复制化的形式呈现,有助于资产的优势利用;在实现产业链运营方面,它更容易打破行业界和区域限制,有助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和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从商品特征上看,文化产业容易形成差异化业态,每个产品都独具特性,别有匠心,独创性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都最大程度地增加商品的附加值;从消费目的上讲,消费者不仅享受到了物质需求的满足,其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消费和价值消费的过程。

文化创造生产力,是对人类生产力评价标准的丰富与发展,是肯定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的新发展。片面强调物质生产力,其弊端已呈现弥端,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中的重要一环,但如果一个社会的发展仅物质财富增长为标志,实际上是一种畸形发展:没有信仰的支撑、没有文化对物质力量的消解,所有人在物质追求上的同质化,显然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从这个角度讲,文化创造生产力是对可持续发展道路最有力的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物质活动最终是服务于人的意识活动、精神活动的,当前西方物质主义泛滥,已经扭曲了人类物质生活的价值导向,人成为物化的对象,被自己创造的物质世界所迷惘。文化创造生产力,是最本质的人类活动,在这种文化活动中,人把精神性活动和物质财富的创富活动紧密结合,成就了文化事业的实践目的性,是生产力发展动机与发展目的的高度统一,必将掀起世界发展的新一轮经济浪潮。

(作者:饶贵民,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气学研究中心主任,福州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炎黄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