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在书法家包澄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同来到東瓯北岸雲谷艺术馆中,进行了一场颇有学术性的讲课。
遇见书法之书写技法与审美,这是一个很有学术性的课题,书写技法方面,笔法的运用至关重要。而审美在书写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包老师以重要节选内容,带领大家总结技法与审美。
书法基本的三个层次就是;点画、结体和章法。每个层次都具有两大重性。首先讲点画也就是我们说的(笔法),笔法讲究起笔、行笔、收笔的组合,通过提按、转折等动作使线条富有变化,是个整体,同时又是结体的局部,就是零部件。章法则是指作品的整体布局,包括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唐代孙过庭(书谱):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说白点就是点画生结体,结体生章法。字的结体一旦确定,就为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奠定了基础。总之,体现了书法从微观到宏观的创作过程,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规律之一。
与纸面发生直接关系是毛笔通过运臂,运肘,运腕,运指,最终落实到运笔,运笔方法称笔法。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写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强调笔法的起止要有回收的笔势,使笔法中含蓄有力,气贯始终.
起笔,分露锋与藏锋,露锋造型单薄和软弱,初学者最容易犯这种毛病。起笔方式多样,藏锋笔锋逆入,将笔锋藏于笔画之内,使笔画起始处圆润浑厚,给人以沉稳之感。露锋起笔则是笔锋顺势而入,笔画起始处较为尖利,显得灵动活泼。
行笔要求中锋 唐张彦远: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纸上矣。石工隽字一样画右行者必向左。有顿挫提安手不期颤而颤之美。行笔过程力度的控制,线条流畅平稳;保持中锋为主,注意笔势的连贯,做到一气呵成,让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呼应。
收笔与起笔相同,运动方向收起(圆或方),"三过起笔" 这是一个完整运动过程,通过用笔提按顿挫等在形上产生粗细、 大小、空间造型变化与快慢、疾涩、离合、断续时间节奏的变化并且形势合一。收笔有回锋收笔和出锋收笔。回锋收笔时,笔锋回转,将力量收回笔画之中,使笔画末端圆润饱满,给人以沉稳内敛之感。收笔的力度要恰当控制,过重可能使笔画显得突兀,过轻则会显得软弱无力。
宋代书法以“尚意”为特色,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意趣的表达。这种书风打破了唐代书法严谨规整的法度,为书法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然而,过度追求意趣也导致部分书法家忽视了书法的基本技法,使得笔法、结构等方面,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法虽然极具个性魅力,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出笔法的随意性,与唐代书法的精严相比,在技法的规范性上有所欠缺。为了改这种毛病宋代黄庭坚强调笔法变化提出"书家字中无笔,如禅家句中无眼"。
明代以后,书法作品进入各种园等建筑作品更大帖学中段空怯毛病更加突出,于是到了清代,书法家将取法眼光从晋唐转向汉魏六朝,为追求厚重,博大和拙朴的风格,运笔方法突破帖学范围各种探索,其中成就卓越是清代邓石如。他于碑版用功极深,书写时根据刻印中刀锋顶石面前行道理创造一种新的用笔方法,铺毫,万毫齐力,四面圆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手不期颤而颤,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逐步顿挫。
那我们从那里入手呢?古人都已经找好了,从篆书笔画入手:篆书笔画圆与长,圆:笔画藏头护尾,不露圭角,中段厚实中锋行笔,如锥画沙,圆浑饱满。
选择篆书作为书法的起点,是与古老智慧的对话。在一笔一划中,感受篆书的端庄严谨,体悟其对称之美与和谐韵律。从基本笔画开始,认真描摹篆书的横竖弯折。每一个线条,都是对耐心与专注的考验。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掌握篆书的笔法与结构。(朱伟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