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南通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艺术总监刘承林

2024-12-09 10:32:20   来源:今日热点网

指尖技艺巧夺天工 , 非遗文化创新传承

——南通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艺术总监刘承林

中国木雕有几千年的文化史,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就已出现了木雕鱼,似乎随着人类的产生,木雕也就产生了。到2008年6月7日,这种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木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雕作为一门传承千年的“民间工艺”,南通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艺术总监、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工匠、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刘承林般的匠人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刘承林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守着这份传承,积极寻求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既保护、传承了传统技艺,又与时俱进,适应市场需求,推动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刘承林充分释放木雕非遗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以非遗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扎实地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纵深发展,让非遗“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潜心深耕   一次指尖的邂逅

刘承林,1967年生,江苏南通人,苏州美院毕业,大专学历,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江苏劳模,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技能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工艺美术协会红木专委会委员,连续多年荣获南通市“优秀文艺家”的荣誉称号。先后在国家期刊发表多篇著作和论文。2011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国家人才网专业人才库收录。

匠心木雕,扎根在乡村沃野;弘扬文化,传承在广阔天地。刘承林自幼就对木雕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高中还未毕业,他与木雕之间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开启了长达四十年的木雕艺术之旅。期间,他利用晚上时间跟随民间艺人学习基础手法,以此丰富自己的木雕技艺。一把刻刀,让平淡无奇的木头绽放出艺术的光芒,在他的精雕细琢之下,小木作里传承了大文章。刘承林用了八年时间,在民间磨炼自己的技艺,主要以白木雕刻为主,后经推荐,进入南通巨匠艺术品有限公司,自此,开启了他在红木雕刻艺术上的探索之路。

将情怀融入手中作品之中,一双巧手赋予木雕生动的灵性和温暖,刘承林心无旁骛。进入南通巨匠艺术品有限公司后,刘承林开始接触红木雕刻,完成了从工艺品制作到艺术品雕刻的蜕变。为让故宫里的巧夺天工、深藏殿宇的精美艺术品得以走向民间,让更多老百姓可以欣赏和触摸到深远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与巧思,刘承林应公司要求,一比一地复制了乾隆至雍正年间的《番人骑象》,清中期的《刘海戏金蟾葫芦瓶》,象牙镂雕《香筒》《提梁卣》和竹雕《提梁壶》等许多原先都是在故宫里的珍贵藏品。一件件高仿制的艺术品,凝聚着刘承林的心血,在华美的雕刻之中,透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此过程中,刘承林不断学习琢磨,不断积累,线雕、圆雕、浮雕、透雕等技法得到了磨砺,博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雕刻风格,丰富和传承了木雕艺术。

“虽然复制品的雕工比原来更精致、更精细,但那是祖宗沉淀下来的珍品,不是我们现在工艺家的构思与创意,哪怕你雕工再好,你永远超越不了它的文化内涵,还是效仿罢了。”刘承林表示。为了实现雕刻工艺技法、形式、观念的全面创新,在公司小有名气的他,坚定从公司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发展,创办了南通如东承林红木艺术精品雕刻工作室。

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深度融合,才会活跃在日常生活中。刘承林不断创新求变,寻找非遗技术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创作元素:农家常物,蝉、蝈蝈、瓜果、玉米等,推动着红木雕刻技艺的生活化、产业化和时尚化发展,让传统手工艺更加贴近生活,让非遗文化焕发出崭新而持久的生命力。

刘承林深耕木雕艺坛四十余载,个人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回纹透雕革新技法《心心相印》等6件作品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105件受到版权保护,40多件作品获省和国家级以上大奖,其中技艺薄意雕刻技法《守拙田园》《知足》作品获第十二,十三届中国民间工艺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和江苏文艺大奖,《番人骑象》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归宿》作品在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金风凰”创新设计金奖、《心心相印提梁对瓶》获第十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创新作品《全家福》获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银奖”。《田园》系列作品获江苏民间工艺最高奖‘迎春花奖’及江苏文化创意最高奖‘紫金奖’,作品入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典藏》一书,【五牛图】等作品被香港东方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入选江苏工美艺术精品馆,刘承林以聚精会神的专注、持之以恒的坚持、勇于创新的精神、尽心尽力的责任感让古老的木雕技艺在璀璨的中国文化长河中绽放出新的活力。

匠心独运   一场艺术的追寻

木雕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承林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希望人们通过木雕作品,能体会到人生感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为此,他不顾家人反对,创办了“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人的价值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你为社会做了什么,第二是你为后人留下了什么。艺术馆的作用在于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还能够体会到纯手工木雕工艺品带给人们的震撼,能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会制作纯手工木雕工艺品。木雕作品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刘承林说道。

木雕艺术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而著称。无论是立体圆雕、透雕还是浮雕,都需要艺术家具备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为突破创作瓶颈,强化理论基础,刘承林还到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系统地学习前沿理论与工艺美术史。刘承林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将一块块平凡的木头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从而创造出了更多具备深刻艺术价值和艺术内涵的作品。“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共收纳了刘承林4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250多件精品力作,其中版权保护作品105件。

择一事,终一生。人生与木雕艺术一样,唯有脚踏实地地专注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才能让工匠精神世代传承下去。刘承林千雕万凿,日复一日,只为呈现心中完美无瑕的木雕作品,展现木雕传承人“专注、执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木雕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但是其内在的精神与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作为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刘承林仍未抛弃作品内在的文化传达,如2013年创作的《心心相印》,融入了两岸同胞一家亲的元素和美好祝福;红色作品《领航》展现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共创辉煌的决心和勇气;向党献礼作品《不忘初心,扬帆远航》寓意着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等。刘承林欲借作品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作品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展现出深邃的哲学思考与人文情怀。

创新传承   一颗初心的绽放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何有效地保护民间艺术,怎样才能够激发年轻人对木雕艺术的兴趣,延续民间传统文化已成为政府、学者及艺术家们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刘承林坚持“走进来,走出去”,让人们走进承林木雕艺术馆,现场感受木雕艺术的魅力;他自己走出艺术馆,走进校园,走进学生课堂,讲述木雕作品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木雕艺术的兴趣。目前,“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已成为传承与传播南通红木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和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在此地,刘承林先后带徒传授雕刻技艺100余人。并于2017年确认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民间工艺传习基地。2021年被江苏省人社厅授予“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南通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南通市非遗传习社如东木香基地,"如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基地"及南通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领办工作室被江苏省人社厅命名为“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江苏工匠工作室和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 ,江苏名师工作室。同时,刘承林还坚持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木雕艺术故事。他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迪拜等世界各地,致力于让中国的非遗木雕走向世界大舞台,向世界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精神的活力。先后在北京政协礼堂,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国美术馆,均有刘承林的匠心之作之展览。现场讲授雕刻技艺,传播江苏红木文化,作品不仅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木雕艺术提供了窗口。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非遗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受到了广泛关注。刘承林提出“非遗+旅游”的新思路,希望人们在参观木雕艺术品的同时,带动乡村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既开辟了非遗“活”起来的新路径,也推动了就业增长与产业升级,还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进而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带动了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刘承林希望用非遗木雕艺术品留住游客,以非遗+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扎实地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纵深发展。

守正创新赓续文脉,匠心独运笃行致远。刘承林守着一颗匠心,在传承上孜孜不倦、执着不悔地坚持着,在艺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坚持着,在作品风格上不媚不俗、卓尔不群地坚持着,让刀笔下的木头“活”起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带动非遗木雕技艺传承发展,带动中国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