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智能驾驶领域无疑迎来了相当高速的发展。2023年,我国L2级新乘用车渗透率达到47.3%;2024年1-5月则突破了50%。智能化不单单为技术上的突破,同时也将带来商业模式的变革、出行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
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的下半场,智能汽车可以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科技感的驾乘体验。发展智能驾驶具有必要性,对消费者和社会而言,智驾在出行安全、节能、性价比、驾乘体验、出行效率等方面贡献显著。智能驾驶可划分不同等级,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辅助驾驶到有条件自动驾驶过渡,同时也处于高度自动驾驶开启阶段。随着等级上升,软硬件配置要求也在提高。以激光雷达为例,L0-L2驾驶辅助无需激光雷达,但在L3及以上高阶自动驾驶中,激光雷达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
推动智能驾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汽车用户群体的出行偏好改变。一方面是基于对智能驾驶的技术认可,当前中国已经拥有一个成熟、完整、自主的智能汽车产业链。另一方面,安全问题是根本,关于人和系统,哪方的驾驶决策更优引发广泛讨论。此外,从企业层面来看,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路线之间竞争客观存在,当前来看,智能网联发展需要车路协同和单车智能的技术合力。实际上,智能驾驶并非单指某一技术路线。只是出于技术的成熟度、落地难度、商业化成本等客观条件限制,当下仍是以车路协同发展为主,单车智能为有力支撑的,技术互补和相辅相成的现状。
我国智能驾驶布局近十年,近期重磅政策落地。政策上,2018、2020和2024年是三个重要时间节点。2018年《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要求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 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2020年,作为第一个重要节点,我国总结过去自动驾驶发展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5年后的2025年,重新制定自动化分级标准。2024年6月,五部门联合发布重磅政策,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快速成长期。
展望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单车智能技术进步与车路协同的建设完善,以及智能交通运营商的兴起,将持续推动市场进步,最终在政策的引导下,推广更丰富的智能驾驶场景应用落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