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境外展商超过首届,呈现出国际化水平更高、专业化程度更强、绿色化标准更严三大亮点,必将有力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包容性发展。
中德两国都是以实业立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发展空间,中国新能源制造产能巨大,产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可以为德国及欧洲各国实现碳中和提供支持。
中德加强合作,机遇广阔
中欧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其中,中德两国合作成果最为亮眼。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均位列欧盟首位,是欧洲最大市场和最强经济体,也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工业强国。
德中经贸合作历史悠久,两国经济利益高度互融。中德互为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德国连续49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8年是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德国联邦统计局(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of Germany)数据显示,2023年,中德两国贸易总额达2542亿欧元。另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德双向投资存量达649亿美元,占中欧双向投资总额的1/4。
中德两国市场相互高度依存,两国都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和社会民生保障,深化合作、携手共进能让双方都从中受益。
中德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在绿色转型、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两国都有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亟待挖掘。
绿色能源成合作“重头戏”
美国能源信息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能源消耗量达600千兆英热单位,煤炭和石油合计占比64.72%,可再生能源仅贡献了10.73%的份额,能源转型任重道远。
图:全球能源消耗量
数据来源: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
面临碳中和的紧迫进程,中欧合作,特别是中国和德国的能源和气候合作,很重要,很必要,更是历史使命。中德合作为中欧合作树立标杆,中德及中欧碳中和合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使命担当。
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渗透率已经超过26%,遥遥领先全球。REPowerEU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高到45%,并争取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各国树立了榜样。
2009年,欧洲形成了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网络(ENTSO-E)。此后,在欧盟框架和市场机制下,输电、配电、发电、调度、交易等众多主体各司其职,30多个国家各自的监管机制有效运行。
欧洲能源安全和转型的成功,归功于其公平合理的电力管理制度设计、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系统的能源技术研发创新、精益求精的高端制造和装备等全方位的优势。
经过过去十多年来的努力,中国已成为风光储氢等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大国,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低成本的清洁能源装备。光伏,从原材料,到电池片组件,再到终端应用系统;风电,从风机零部件到整机制造再到风电场运营;储能,从原材料、储能设备、电池管理系统到应用系统等;从清洁能源项目勘探、设计、施工到运维等,中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对德国来说,数据显示,大众、宝马、奔驰在华2023年销量分别占各自全球总销量的35%、32%、30%,中国依旧保持德国三大车企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地位。对中国来说,德国也是众多中企在欧洲海上风电、光伏、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发展的桥头堡,是中国电池、光伏制造企业在欧洲的重要市场。中国新能源制造产能巨大,产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可以为德国及欧洲各国实现碳中和提供支持。
考虑到应对气候变化、完成碳中和目标、提升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力等关键议题,德国与中国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是大势所趋。
中国企业出海,跨境协作有必要
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中国新能源制造产能巨大,产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可以为德国及欧洲各国实现碳中和提供支持。
中国能源转型、节能升级、低碳应用市场巨大,需要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经验和模式的支持和指导,欢迎欧洲各类企业来华服务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和新能源行业企业出海,要在德国市场建立坚实立足点,克服国际市场壁垒,需要面临一系列的课题。
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商业化落地,离不开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跨境协作。但中国企业在数字化、智慧化、系统化等方面尚需与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加强合作。
中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应坚定出海的信心和决心,大力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全面提升成果转化能力,促进所在国产业进步、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增强识别应对外部挑战与竞争压力的精准度和敏捷度。
中国企业进入德国和欧洲市场,以贸易为主,投资和资本合作还比较少。
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和供应链集中了大批的大中小企业,中国大批的中小企业也希望进入欧洲市场,参与欧洲碳中和进程。对此,建议可以多种模式与德国和欧洲企业开展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既可助力欧洲碳中和,又可服务于全球各国。
中德新能源合作方面,建议与德国本地企业合作,利用其广泛的网络和专业知识,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在德国建立坚实的立足点,并成功进入欧洲其他市场。例如,在本届链博会上亮相的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WOLQE公司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智能汽车、健康生活及先进制造领域。作为重要参展企业,它在推动中德新能源合作、助力能源技术出海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中欧联手,发挥各自的优势,可规模化地为世界各国提供质优价美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甚至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与煤油气等传统能源相比,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全球有可能大步跨入可再生能源时代。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任重道远,中欧务必全方位联手,深化合作,以全球碳中和为使命,继续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绝不应该搞“高墙小院”。
以中德为代表的中欧合作已取得卓越成果,未来如何再创佳绩,为世界所瞩目。
(作者王进为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副理事长、国合能源研究院院长,郭梓頔为国合能源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