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提升审计覆盖度,构建无盲区的审计监督体系

2024-11-27 15:40:57   来源:今日热点网

内容摘要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要求,全力实现内部审计监督现代化,全面提升监督效能,推进审计全面化,构建无盲区的监督体系。在审计监督的现代化要求下,努力实现对国有资产、资金和资源的全覆盖审计,强调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和持续开展,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拓展审计广度,在此基础上深化审计的深度。本文中介绍了某企业在探索全覆盖、无盲区的审计监督体系开展的实践。

关键词:内部审计;如影随形;审计广度;审计深度;实践构建

正文: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审计监督列为国家治理体系之一,要求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进行全覆盖的审计,这意味着审计监督正式进入国家治理体系行列,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要求,全力实现内部审计监督现代化,全面提升监督效能,推进审计全面化,构建无盲区的监督体系,按照审计署11号令要求专司审计监督职责,最大限度发挥好审计监督的效能,以高质量审计监督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挑战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内部审计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内部审计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局限性体现如下:

1.审计覆盖范围不足。未能充分评估和监控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可能未能覆盖到所有关键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点,

2.审计力量较弱。当前,审计承担的经济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任务日益繁重和艰巨,企业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人员经常被抽调巡察、监督、检查。内部审计任务日益繁重,普遍存在人手不够用、忙不过来的压力和困难。

3.人员素质和技能局限。内部审计人员可能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新兴领域如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和经济预警等方面。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有深入的理解,能够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

4.审计信息化程度不够。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5.审计技术和方法落后。内部审计还在使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未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审计方法过于单一,缺少适应技术发展与实际需求的创新审计方法

6.审计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结果可能没有得到企业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导致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没有得到有效整改,审计整改流于形式,会导致存在“审了就算”、“屡审屡犯”现象,审计成果转化效率低,整改问责落实存在一定困难。

这些局限性影响了内部审计在广度上覆盖企业各个方面的能力,和在深度上进行深入分析和提出有效建议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从制度、人员、技术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二、内部审计的“如影随形”理念

审计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就如同我们人类预防疾病的手段也是凭借坚持定期去医院检查一样,经济体检需要常态化、持续开展,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系统治理。这也是笔者对研究“如影随形”一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含义的理解。

内部审计监督是强化国资监管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国有企业规范运营、强化风险管控,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障,审计人员应精准聚焦主责主业,深耕细做审计业务的“责任田”。推动实现审计全覆盖基础上的数量与质量相统一。实现审计监督无遗漏、无例外、无断层,既需要技术手段支撑,也需要合理的周期性审计项目安排。

三、拓展审计广度的策略

在对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局限有了充分的认识,审计广度亟待拓展。通过打破审计壁垒,减少审计盲区,在拓展审计广度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审计监督成效,与此同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与速度两方面均可得到提升。

策略1.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思维模式,强调从传统的事后审计(即对已经发生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结果的审查)向事前预防(即在业务活动发生之前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转变。

策略2.建设数据中心,大量数据的采集、传输、 转换、存储、管理以及分析利用等工作依托数据中心来实现,才能有效保障数 据的完整性、连续性及安全性,建立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基础信息的准确性与一致性。

策略3.研发审计模型。实现疑点识别、风险研判及预警和预测。第一阶段要结合企业特点研发流程自动化工具,结合审计对象的组织框架、管理流程及业务特征以及信息流转轨道设置提取数据、交叉对比等自动化审计程序,由软件自动化执行模拟人工审计流程的审计任务脚本,通过自动分析数据和行为来发现偏差、异常、例外和其他情况,通过风险评估模型来甄别其类型、性质及潜在危害,第二阶段再由人工审计对信息进行清洗,处理,确认审计问题并提出审计建议,这样,将审计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相比人工,审计模型能够更快速、更高效地执行审计任务,缩小审计疑点范围,覆盖面更广。而且通过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机制,大大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策略4.通过流程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手段拓展审计的覆盖范围,通过预测性分析和早期预警系统加快风险应对速度。

策略5.利用分析技术工具和看板提高审计的广度。在大量的数据中迅速识别数据中的异常或离群点,帮助审计人员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可以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将复杂数据转换为图表、图形和仪表板,帮助审计人员快速理解大量信息。

策略6.构建持续审计工作机制。以一种常态化和动态化的审计机制,来覆盖整个审计面,让审计没有例外和禁区。持续审计的特点是灵活、高效、响应快、覆盖广、样本充足,既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频率,也增加了广度。

四、深化审计深度的方法

在审计广度得到一定的拓展基础上,审计的深度实现途径更加丰富起来,让纵向与横向相统一得以实现了。内部审计不仅能够覆盖企业的各个方面,而且能够深入理解企业的运营和风险状况,提供更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和改进建议。

方法1.通过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手段深化审计的深度。

方法2.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提高审计的质量。定量方法可以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如通过错误率或违规频率。定性方法可以评价控制环境的质量,如制度规章、企业文化、员工态度。

方法3.从广度的定性抽样,到定量抽样,对关键领域或异常情况样本深入审计,以获得深入的洞察。

方法4.在审计广度的基础上,选择关键业务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如收入确认、存货评估、成本核算、采购评估等。

五、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实践

(一)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合理有效的应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中,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审计信息系统,紧跟国有资本的脚步,实时监督管控。如开展数字化审计探索,利用网络地址测量拜访路线,对客户经理燃油费进行分析,科学设定拜访距离,并动态跟踪。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获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在利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工作,也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确保数据来源的安全和合规性。

(二)通过制度设计和流程优化实现审计全覆盖。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职责权限、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审计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等,准确把握职能定位。结合本企业的工作实际,围绕主责主业,进一步厘清审计监督与一般监督工作的关系,从一般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要注意的是,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可能影响独立、客观履行审计职责的工作。

(三)打造持续审计和周期性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形成常态化、动态化的审计机制。1.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持续审计和周期性审计的范围、频率和方法;2.数据驱动与专业判断相结合。持续审计依赖数据分析和监控系统,而周期性审计则依赖一定的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经验,通过数据分析,探索审计模型,开展研究型审计,把项目做深做透。3.有形与有效相统一。审计工作的外在表现和实际效果之间协调一致。不仅在形式上符合标准和要求,更在实质上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4.数量与质量相统一。平衡审计工作量和审计工作精细度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不牺牲质量,实现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审计服务。

(四)建立跨部门的协调和沟通机制,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审计结果的共享。1.巡审结合,和巡察办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监督协同。根据巡察和审计的特点,明确各自的监督重点,避免重叠,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效率。巡审的结果得到充分运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整改建议,并跟踪整改落实。2.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同:积极探索与纪检监察、规范、财会等其他监督主体的联合监督,每季度开会交换近期监督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有效发挥各部门间的监督合力。

(五)强化审计专业能力,以提升人员素质来增强审计效能。全省组建“专业化高素能团队”,以工程物资采购、专卖管理、营销物流、重大决策等团队专业化开展研究、审计技术交流协作,进行风险点梳理,并选送人员参加专业对应相关的审计项目,在实战中提升水平和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整合兵力,提高团队作战能力,还开展了“师带徒”等活动,培养单兵作战能力,加大业务培训、轮训和练兵力度,着力培养和造就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使中层岗位人员胜任审计项目组长岗位,中层以下有经验的人员能胜任审计项目主审岗位,新进审计人员能胜任审计组成员岗位。一是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掌握新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满足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需要。通过全省开展数字化审计项目,对审计人员的实战培训,内部审计人员接触数字化审计,并获得了初步的数字化技能,如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和数据分析等,以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六)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确保了风险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在审计报告中审计明确指出风险和建议,帮助管理层快速理解并采取行动,确保审计活动与组织的风险管理框架相一致,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视角。如乡村振兴审计中,管理层布署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开展规范指引的制定工作,从已识别的风险入手,结合乡村振兴审计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结合本企业实际,及时进行了风险规避。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内部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企业治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现代化手段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在审计监督的现代化要求下,实现对国有资产、资金和资源的全覆盖审计,强调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和持续开展,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拓展审计广度,在此基础上深化审计的深度。以本企业为例,介绍了内部审计在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实践探索。在构建无盲区的审计监督体系这条道路上,内部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晏维龙,孟金卓,张 璐,方昌健,开展“如影随形”审计工作的思路应对[J] 审计观察,2023,8:56-61.

[2]汤彦,推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探讨[J],财经界,2024,2,144-146.

[3]郑伟宏,审计监督在“常态化经济体检”中的应用探讨[J],财会通讯,2024,2:119-122.

[4]张丽阳,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24,11:91-94.

周生平,审计机关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实践与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9,1:16-18.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审计派驻办  尹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