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笔墨写华年——卢立云与他的书法人生

2024-10-11 15:22:28   来源:今日热点网

10月9日下午,寒露刚过,厦门的空气已经感受到深秋的凉意,而必利达29楼的和家园中医文化会馆一片暖意。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份特别的礼物,来自安徽明光的同乡长辈卢立云老先生,向会馆的两位主人、同乡晚辈魏敏、刘霞赠送书法条幅:“耕读传家”。

卢立云展开条幅,对她们说:你们弘扬中医文化,刻苦专研,给别人带来健康,自己也积累福报,不少人夸奖你们,我很高兴。“耕读传家”,意思是,希望你们既要掌握本领,努力工作,也要知书达理,学好文化,提高修养。

用书法表达对晚辈的关怀,缘起于卢老半辈子与书法结缘。因为书法,来到厦门成就事业,也因为职业,造就他的书法品格。用书法表达情感,才是他内心最诚挚、最真实的表达。

(一)

卢立云的字,书卷味很浓。草、楷、行,字里行间,端正儒雅。

水养一方人,安徽明光,人称大明城,女山湖风光旖旎,淮河岸边,流淌着无数的故事,那方的山,那方的水,就是造化书写在大地上的笔墨。淮河边的人,一出生,对文化就有着特别的感情。

卢立云,1958年出生,从小学开始,他就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孩提时,乡里红白喜事,他跟大人一起参加,他就喜欢看记账人,一笔一画,谁、谁,什么亲戚,上了多少礼金。乡间,记下的人情账,留住的是人间情。让他留意,是每个名字的书写,记在心里。回家后,他会自己心理揣摩,在心里默写。

卢立云对写字的热爱,被一位教书的叔叔相中。这位叔辈擅柳体,字刚劲,孩子们很崇拜。从此,业余他就跟在叔叔身边,学写字,从字形、字意,从横、撇、点、捺、钩起步,一笔一画,书法融进他的年少岁月。

一点一点积累的童子功,让他的书法天赋,开始萌发。他们的青少年,经历了特殊的年代,中学时代,他因写字好,又被老师相中,成了帮助老师出墙报的能手,也是学校出大字报的助手。他调侃,自己今天能写一手不错的字,跟当时经常“勤学苦练”分不开的。

从之前学习柳体,到高中,他已经开始学习颜体,也许颜体的端正、儒雅更适合自己,或者说,适应当时宣传工具的需要。

(二)

那个特殊的年代,高中毕业,城里的年轻人陆续下乡,农村的,自然回到原籍。高中生是当然的秀才,他回村任大队会计。

这个年轻的会计,跟别人不一样,他的案头,一直是一把算盘,一盒纸墨,算盘是他的工作,纸墨是他的爱好。也许对“耕读传家”,那个时候就有了自己的理解,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一份待时而放的文化情怀。

上世纪90年代初,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他也走进企业,但是初创企业,狭小的市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家乡的贫穷落后,激发年轻人闯一闯的冲动。

1994年,厦门湖里特区第一家外资企业印华地砖厂招聘财务人员。得知消息后,他手写一份简历递上去。就在他忐忑时,印华厂方招工人员,一眼就相中他的简历,招聘人员觉得,字这么好的人,一定有才,有丁力。做财务,就是要用心平气静、有毅力的人。

印华给了卢立云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舞台,1994年走进印华,2018年退休,整整干了24年。在书法中习得的那份执着、坚持,铸就他的职业品格,在同一个事业通道上,他默默地沉淀,从工业成本会计、到主管会计、到财务主任,卢立云成了一辈辈印华人眼中的可亲可敬、有才情的“老卢”“卢老师”。身边不少年轻人,也受到耳濡沫然,喜欢上了书法艺术。2015年,他代表印华地砖参加全市企业职工书画大赛,获得二等奖,为企业获得荣誉。

在印华这段时光,他热爱书法,从勤奋书写,到书法艺术的思考与反思,先贤著述,以及历史上大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不管行、草、楷都又精进很多。他书写的草书《沁园春·雪》大气磅礴,酣畅淋漓;他的行草《诫子书》灵动飘逸;他的楷书作品,尤其是小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让人读来屏气凝神。貌似不相干的三种书法体例,都又透着他的风骨,坚韧、谦和、有度。

他从文化的自我省思认识书法,书法是对心灵的自我修炼,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品格的打造,是内在修养,也是人的门面,学书法的人,对中华文化都有莫名的尊崇。

(三)

人生是一场际遇。书法,对于卢立云来说,既是一场心灵的旅程,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生命旅途。他最为要好的发小、同学魏良俭、殷献高,人生兜兜转转,从明光,一起来到厦门,是同乡、发小情,更是背后的书法,让他们的人生抛物线,从起点到后半段的聚合重叠。

魏良俭书香门第,老父亲是教育局的干部,一笔好字,书法的基因传承给了儿子,同窗时,他们的同学情,其中渗透着对书法的热爱。因为写字好,家长朋友们都会高看一眼。殷献高,低一年级,从小一起长大,便也情同手足。写好字,经常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

他们的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魏良俭高中毕业,去当兵,工兵,营地常常位于大山中,架桥铺路。在一众小兵中,一手好字,让良俭受到特别的关注,尤其是长期习练书法,形成的执着、细致和追求完美的性格,他在完成工作时显得与众不同。当兵五年,获得三等功数次。

改革的春风度化了人心,卢立云从大队会计走进乡镇企业,魏良俭办起自己的食品加工场,殷献高也办起毛笔厂。三位年轻人,在家乡的这块土地上,各自忙碌着,但是书法,将他们时常捆住一起,疲惫之余,切磋书艺成了很好的休息。

卢立云进入印华,特区为年轻人的发展,打开了想象空间。当时的特区发展,“需要人”,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创业发展。卢立云先在特区立足,魏良俭、殷献高也相继来到厦门。在这里他们完美演绎自己的事业人生。老魏靠着自己吃苦能干,为人真诚,相继承包多家学校食堂,他用品质和服务,赢得了口碑。殷献高,以书画为业,在厦门收藏界,也有了一些名气,不少企业竟相延请殷献高题写匾额。

时光任然,地缘、人缘、文缘化作深深的血缘,曾经都是血气方刚的明光三兄弟,如今成了厦门有趣的“明光书法三老”,儿孙承欢膝下,他们把对书法的热爱和人生际遇,化作“耕读传家”,希望把这份故土情谊和文化的责任,传承给下一代。卢立云带着他的“耕读传家”来到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