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生态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自然课程中的探索实践

2025-11-03 16:27:41   来源:看点时报

当代幼儿对电子屏幕的熟悉程度往往超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当种植活动退化为塑料花盆中的表演性劳作,当动物观察被禁锢在多媒体课件的二维平面时,幼儿与生命建立深层联结的机会正在被剥夺。现有研究多聚焦中小学环境教育,对3-6岁幼儿生态认知教育的探讨存在明显不足。基于此,开展生态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自然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一、幼儿园自然课程的三大困境

形式化困境体现为真实的生态互动被编排流程取代。春日播种活动中,幼儿手握塑料铲子摆拍耕作姿势,却未曾见证种子从萌芽到枯萎的生命周期。昆虫观察箱沦为每周定时开启的展示橱窗,幼儿对生命的敬畏止步于视觉消费。当二十四节气被设计成二十四个手工主题,用折纸粽子替代端午采艾习俗,用彩泥月饼置换中秋观月体验,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时序感知被切割成可量化的教学任务。这种形式化操作如同喂养"自然代餐",看似完成教学指标,实则消解了生态教育应有的生命温度。

碎片化困境表现为知识链的断裂。科学课上认识蝴蝶翅膀的对称结构,却从未延伸至传粉作用的生态价值;幼儿从小诵读"小荷才露尖尖角",却未真实观察过荷塘的季相变化。当"垃圾分类"教育止步于四色垃圾桶的投入操作,当"动物保护"主题局限于绘本阅读,生态教育便降维成了道德规训的口号,难以在幼儿认知中生长出系统的生态思维根系。

去自然化困境则更为深刻。幼儿能识别电子图库中的三百种恐龙,却分不清麻雀与燕子的飞行姿态;能熟练背诵植物光合作用公式,但从未触摸过叶片背面的绒毛。当沙池被换成决明子感官盆,当活体蚕宝宝观察被缩时摄影替代,幼儿的感官体验便困在人工构建的"安全区"。那些本该在指尖流淌的溪水、在耳边呼啸的山风、在鼻端萦绕的青草气息,都成了数字时代逐渐消逝的生态记忆。

二、生态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

破解形式化困境,始于对周边自然资源的教育学转化。绘制"生态资源地图"成为有效的起点,标注园所内会呼吸的梧桐树、墙角周期性出现的蜗牛群落、雨后积水的微型生态系统,这些触手可及的生命现场远比教材插图更具教育张力。在某幼儿园的实践案例中,教师利用梅雨季节的苔藓爆发期,开发出"微观森林"探究项目: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砖缝青苔的孢子囊,用宣纸拓印不同湿度下的苔藓纹理,在连续观测中发现光照与水分对植物分布的调控作用。这种基于真实生态位的课程设计,巧妙对接了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泛灵论"思维特点——当幼儿发现蚂蚁会为同伴留下气味路标、蚯蚓粪便能滋养植物时,自然物的"拟人化"认知便升华为生态互惠关系的具象理解。

情境创设是破解知识碎片化的关键策略。上海某省级示范园打造的"生态问题情境链"颇具启发性:在"拯救枯萎的向日葵"项目中,幼儿要像侦探般追踪向日葵生病的原因,检测土壤酸碱度、观察叶片病斑、排查浇水记录,最终发现是过量使用营养液破坏了微生物平衡。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自然串联起了土壤学、微生物学、园艺学等多领域知识,使幼儿认知从孤立的知识点走向网状的知识结构。

生态素养的深层建构离不开真实的社会实践。秋天开展的"百日种豆计划"证实了深度实践的价值:从惊蛰日选种浸泡到夏至日豆架拆除,幼儿全程参与松土、播种、搭架、采收等12个农耕环节。在手掌的老茧与衣角的泥渍中,幼儿不仅理解了植物的生命周期,更建立起了"劳动创造生命"的生态价值观。自然艺术实践则进一步将审美表达与生态关怀熔铸一体,用柿染工艺制作环保布袋、用落叶堆肥创作大地艺术、用天然材料搭建昆虫庇护所。当孩子们发现废弃果皮能染出琥珀色布匹、落叶堆里能孵化出蝴蝶幼虫时,可持续生活理念便不再是空洞说教,而是从指尖生长出的真实认知。

三、实践案例分析

基于儿童视角的自然课程建构,要求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秋季徒步活动中,孩子们对落叶产生浓厚兴趣的场景颇具代表性。当幼儿捡起树叶自发观察时,教师通过系列提问:"这些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所有的叶子颜色一样吗?""叶子会一直长大吗?"——成功将自然资源不留痕迹地融入幼儿探究活动。这种基于幼儿好奇心的课程生成,体现了教师对儿童内部自然的发现与尊重。

在野趣活动案例中,幼儿对野餐活动产生自发性讨论,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期待中的野餐活动是什么样的?""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可以开展什么游戏?"——激发幼儿自主思考、讨论协商,通过与同伴合作共同策划活动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仅起到引导和保护作用,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当城市幼儿将萤火虫视为电子屏幕里的像素光点,当"泥土过敏"成为户外活动的医学禁令,这种与自然的割裂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危机的信号。现代教育体系在技术理性主导下,正不自觉地复制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框架。幼儿生态教育的深层价值恰在于此——在认知范式形成初期植入生态整体观,让"人类是生命共同体平等成员"的意识成为思维底色。

在幼儿园墙角为蚯蚓保留栖息地,在屋顶开辟野花草甸,这些看似微小的实践,实则在水泥森林中培育着新一代的"生态原住民"。这种教育本质上是对工业化教育范式的修复,试图在标准化评估与自然混沌性之间寻找平衡,在风险管控与生态探索之间重建张力。浸润着汗水和惊喜的实践经历,终将在幼儿心中埋下生态文明的种子,随着岁月滋养生长为守护地球的生命自觉。(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校 瞿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