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天大楼到巧克力工厂,从法律讲座到艺术展厅,这座城市在这个周末真正成为了一间“活的教室”。

在联合国学术影响力(UNAI)框架下,由温州肯恩大学营商法治研究院主办的“UNAI上海周末:教育·创新·全球互联”项目,将课堂搬进城市,将知识融入生活。
来自温州肯恩大学、杜克大学、纽约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学生共聚上海,来自18个国家的青年与21位讲者在八个地标场所展开思想碰撞,让“教育国际化”真正走进城市、走进生活。

温州肯恩大学营商环境研究院秘书长金盈盈表示,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大都市,汇聚多所高校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具备了充分的可操作性。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不同类型的工作场地,他们得以沉浸式领略各行业的独特魅力。在这些真实场景中,学生不仅能聆听行业领军人物对领域发展的深度解读,还能了解其职业成长路径,从而将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结,为自身学习及未来职业发展明确方向。
同时,来自全球各地、不同高校的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交流、相互学习、彼此融合,更易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温州肯恩大学营商环境法治研究院期待,此次特色研学活动能为同学们带来独特的体验与深刻的启发。

从高空视野到法律前沿:科技与法的对话
活动首站选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谷歌上海法务负责人兼美商会董事会副主席姚迪以“人工智能的法律边界”为题,探讨了AI发展与监管的竞速关系。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明随后分享了中国律师在全球化环境下的职业路径与国际化经验。
在上海美国商会,政府关系经理Peter Cuthbert带来了《2025年美资企业在华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分析美国企业在华经营的现实与未来趋势。

当创意成为法律案例
夜幕降临,舞台灯光亮起,课堂气氛变得更具戏剧性。
在The Pearl珍珠剧院,联合创始人Grant “Papa-G” Buchwald讲述了如何在上海打造领先的现场演艺品牌,并平衡创意自由与商业现实。
律师兼教育家、“海浠酒业”创始人王炳(Brian Wang)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展示了法律思维如何转化为创新动力——既能酿酒,也能酿出新思路。

甜蜜与可持续:从品牌到文化
珍得巧克力中国区总经理、CEIBS讲师方一敏带来主题讲座《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可持续传播》,并带领学生参观Zotter巧克力剧院。
学生们在香气弥漫的工厂中品尝到辣椒生姜味的巧克力——一次“甜蜜又颠覆”的体验。
“没想到巧克力还能这样配味,这让我意识到商业创新和文化融合可以如此大胆。”

调解、教育与全球胜任力
在上海市宝山泛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学生与资深调解专家面对面探讨中国商事调解的现状与新兴趋势。
赵明主任、袁杜娟副主任、理事会秘书陈依及调解员曹逸飞分享了调解在跨境商业信任体系中的日益重要作用。
随后,活动移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温州肯恩大学Andrea Gatto教授(全球前2%高被引学者)主讲学术出版专题工作坊;温肯大学余珏教授介绍质量保障与认证体系;上财王连盛副教授探讨课程设计与全球胜任力培养。

青年外交无剧本:学生的声音
在“UNAI学生圆桌·Unscripted”环节中,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畅谈对全球教育的理解。
乔奕博(温州肯恩大学 管理学·商业分析方向)表示:
“大学应当通过课程国际化和跨文化沟通机会,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现实沟通能力的学生。”
来自保加利亚的Katerina Bozhilova(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项目)补充:
“无论是人文交流还是数字互联,都是推动终身学习的动力。”

Chang Jiayi(马来西亚,上海财经大学 区域经济学硕士)表示:
“大学应举办促进本地与国际学生交流的活动,如国际事务论坛与产业工作坊,以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
“她还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应进一步拓展至东盟国家,以加深对东南亚文化与区域发展的理解。”
Gjorgji Ristov(北马其顿,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法学博士)表示:
“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大学应帮助学生成长为具备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除了学术卓越外,教育更应强调跨文化理解、伦理意识与数字素养。”
他指出,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全球实习与交流项目,学生能在多元情境中应用知识;而在课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也能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

外滩之夜:外交与人文的交融
收官活动“社会外交与人文交流”对话在外滩罗斯福公馆举行。
嘉宾包括保加利亚共和国商务领事Ivet Nikolova、葡萄牙共和国商务领事Luís Costa、湾区委员会代表Jennifer Zou,以及Give n Take Coffee创始人王甜甜(TianTian Wang)。
Ivet Nikolova女士分享了自己外交官的成长历程,鼓励学生“把每一次国际经历都当作理解世界的训练,而不仅仅是追求成功的跳板”。
Luís Costa先生讲述了经济外交中的沟通与文化敏感性,强调“真正的外交需要耐心、包容与持续学习”。
Jennifer Zou女士以自己作为政商学“连接者”的经历提醒学生:“真正的国际成功,来自合作,而不是竞争。”
王天天分享了社会企业如何通过包容就业让商业与公益共生。
王轶女士分享了自己从政府到企业的职业转型。
韦若川(浔味堂食品与外滩兮禾酒馆)与学生分享了他近期的两个项目——推广贵州菜系与复兴传统米酒文化。
亚洲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凯安以实际案例展示了家族企业如何实现国际化并保持文化根基。

艺术、AI与想象力:创意的归程
周日,活动在西岸艺术中心迎来尾声。
周日,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温州肯恩大学的 David Vardy 教授以《再现:废弃的材料》(Re-Present: the Material of Waste)为主题,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句号。
他与 Omid Kalantar Motamedi 共同参与讨论,后者是 Michael Graves 学院的教育者与艺术总监,其设计实践聚焦于可持续性与视觉文化中的交流;同时出席的还有 刘畅,Michael Graves 学院的艺术家与研究者,其互动艺术作品及即将出版的专著《明日博物馆:多感官体验》(Tomorrow Museum: Multisensory Experiences)探讨了艺术、人工智能与感官互动的融合。
从法律到科技,从可持续发展到艺术创意,本次UNAI上海周末以多元方式展示了教育如何在全球语境中连接人与世界。

学生感言:文化差异的惊喜
刘铸辉(Liu Zhuhui) 温州肯恩大学四年级学生
“通过本次活动,我认识到AI与法律结合的重要性,并对当代律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为我未来的法律之路指明了方向。”
张梓龄(Zhang Ziling) 温州肯恩大学英语专业学生
“令我最有感触的是巧克力与咖啡香的梦幻联动。在那一刻,全球与人际互联竟然如此甜蜜而动人。”
在珍得巧克力剧院,学生们亲眼见证了从可可原豆到成品巧克力的全过程,深刻理解了创始人约瑟夫·珍得所说的“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可可农民负有重要责任”绝非口号,而是一种切实的实践。与此同时,熊爪咖啡创始人王湉先生通过包容性就业,帮助残障人士从“被看见”走向“能发光”,让温情成为真正的力量。
活动让人们体会到,所谓“甜蜜”,从不是单一的味道,而是多元融合后的化学反应。所谓“全球互联”,也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像巧克力工厂的可可豆与咖啡馆的豆荚,带着各自的故事,在交流中融合出更丰富的甜味。正是这些故事,教会了学生如何以理解与尊重,将每一种独特的“甜”酿成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滋味。
温州肯恩大学学生王艺曈表示,很感谢老师能让大一新生也参与到此次学习交流中。
“虽然我们还没有系统学习商业课程,但老师鼓励我们大胆发言,与企业家互动。”
她印象最深的是巧克力工厂之行:“有辣椒生姜味的巧克力,完全颠覆想象!”
“在中国,白天我们习惯喝茶,而在这里,香槟就是沟通的开始。”

从理念到机会
多位嘉宾向学生提供了实习与合作机会。部分优秀学生反思与论文将刊登于《FLIA Insights》特刊,让课堂思想继续延伸为现实影响。
张懿欣女士(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 可迁移技能培训专家)表示:
“这次项目最令人欣喜的是,它让学生真正把课堂知识与职场实践相结合,成为主动的观察者与思考者,亲身感受全球产业的运作。”
“她补充道,通过与跨国公司、律师事务所及创意产业嘉宾的交流,学生提升了沟通与思辨能力,也发现了更广阔的职业可能性,从国际交流到可持续发展与创意创业,职业之路可以如此多元而充满活力。”
Asen Velinov, 温州肯恩大学法商中心创始主任 | 联合国学术影响力上海周末活动组织者, Founding Director, Law and Business Center, Wenzhou-Kean University说:
“上海让教育成为连接人与世界的桥,中国教育的开放正以最温柔的方式走向全球。 UNAI上海周末让我们看到,学习可以有味道——它来自好奇、来自交流,也来自勇气。 当法律遇见人工智能,当外交邂逅巧克力,当学生让城市成为课堂,全球教育便有了本地的温度——思想,在上海更有味道。 当好奇心跨越国界,它不仅拓宽了思维,也连接了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