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巴渠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与创新

2025-11-02 13:26:22   来源:财讯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要求语文教学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四川达州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以万源保卫战精神、张爱萍将军事迹为代表的巴渠红色文化,境内神剑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等 20 余处红色教育基地,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天然育人宝库。当前,革命老区小学语文红色教育仍存在单向灌输多、情境体验少,泛化应用多、地域结合少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班主任工作与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形成地方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维路径,让巴渠红色文化真正融入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全过程,为革命老区语文教学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一、文本解码:建立教材与地域红色文化的关联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朱德的扁担》《军神》《灯光》等多篇红色篇目,教学中需打破教材与地域文化的壁垒,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进行深度解码。教学《朱德的扁担》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军民同甘共苦的内涵,更要链接万源保卫战中红军战士与巴渠百姓共分口粮的史实,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这种精神在巴渠大地上的具体体现。教学《军神》时,可引入张爱萍将军在达州战斗中负伤就医、强忍剧痛的故事,让坚韧不拔的品质有更贴近地域的具象支撑。同时,深挖地域红色文本资源,补充到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巴渠红军故事集》《张爱萍少年往事》等本土读物,选取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篇目,作为课文的拓展阅读材料。在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句,如分析巴渠红军宁愿饿肚子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描写,体会语言背后的精神内涵;通过仿写红色家书、改写红色故事等方式,将文本理解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

二、情境建构:技术赋能打破时空隔阂

红色历史与学生的生活存在时空距离,情境建构是拉近这种距离的关键。借助数字化技术活化红色资源,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利用 AR 技术扫描课文插图,还原万源保卫战的战斗场景,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制作巴渠红色文化微课,通过动画形式呈现红军在达州的战斗历程,满足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沉浸式情境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组织巴渠英雄故事会,让学生扮演张爱萍、王维舟等巴渠革命先辈,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举办 红色诗歌朗诵会,选取《巴渠红》等本土红色诗歌,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感受革命情感;在教室打造巴渠红色文化角,陈列红色书籍、老照片、革命文物复制品,营造常态化的文化浸润氛围。

三、实践转化:从认知到行动的素养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要落地到实践中。设计红色文化小研究员实践任务,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低年级学生采访家中长辈,收集与巴渠红色文化相关的民间故事;中年级学生走进本地红色场馆,记录所见所闻,撰写参观日记;高年级学生组建调研小组,围绕巴渠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开展小课题研究,形成简单的调研报告。推动实践成果转化,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将学生的红色故事习作、调研报告汇编成《巴渠红色少年说》校本读物;组织红色文化宣讲团,让学生走进社区、乡村,向群众讲述巴渠红军故事;利用校园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平台,推送学生制作的红色手抄报、朗诵视频,让红色文化在传播中实现再教育。

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将巴渠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既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作为革命老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深挖地域红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红色基因在语文课堂中代代相传,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文化浸润中落地生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老区力量。

(作者:达州市通川区第一小学刘玉玲、李菲、屈其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