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弦板声里的中原魂:从《赶书会》看河南地域文化认同的薪火相传

2025-10-30 10:28:45   来源:今报在线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陈淑娅

在豫西南的宝丰县,有一片被称为“中国曲艺圣地”的麦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当黄河流域的冬小麦刚刚返青,来自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的数千名民间艺人便会携着弦板、鼓词,自发聚集于此,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展开一场持续三天三夜的“说唱盛宴”——这便是延续700余年的马街书会。2006年,马街书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态标本。

曲词《赶书会》以河南坠子的韵律为骨、以中原方言为肉,将这场盛会的民俗场景、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熔铸为一曲“有声的文化史诗”。从“青天做幕地是台”的旷野舞台,到“包子油馍胡辣汤”的烟火气息;从“岳母刺字”的家国情怀,到从“焦裕禄种泡桐”的奋斗史,再到“乡村振兴春潮涌”的时代强音,曲词中的每一个意象、每一段唱白,都在诉说着河南人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守望与精神共鸣,

一、民俗根脉:集体记忆中的地域文化锚点

地域文化认同的根基,往往深植于代代相传的民俗活动中。《赶书会》开篇即以“马街书会千百年,正月十三是正会”点明核心场景——这场被誉为“中国民间曲艺的活化石”的盛会,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是河南人刻在基因里的“文化日历”。曲词中“青天做幕地是台,宽阔的麦田里调音定弦”的描写,不仅还原了书会“以天为幕、以地为台”的原生态特征,更凸显了河南民俗“接地气、连民心”的本质:说书人“来了千千万万”,听书人“来了万万千”,这种自发形成的集体聚集,本身就是地域文化认同的直观体现——人们因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此相遇,在弦板声中确认“我们是谁”。

更具深意的是,曲词对书会细节的描摹,处处渗透着河南民俗的独特密码。“叫卖声吆喝出了人间烟火气”“包子油馍胡辣汤,热火烧儿热锅盔”,这些极具河南特色的饮食符号,将“舌尖上的家乡”与“耳中的书会”绑定,让地域认同从感官体验升华为情感归属。正如“柴米酱醋油和盐”的唱词所言,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它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深度交融。当听书人在麦田里捧一碗胡辣汤,听一段《包公案》,他们不仅在沉浸式体验艺术,更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仪式”,在共同的民俗实践中强化对“河南人”身份的认知。

二、历史叙事:从“孝善忠义”到“家国同构”的价值传承

地域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本土价值观念的集体认同。《赶书会》巧妙地将河南历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符号融入曲词,通过“古今对话”实现价值传承。曲词中,说书人“一张嘴,古今中外万水千山”,但选取的故事始终围绕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核:“爱听文咱唱段包公案,爱听武咱唱段杨家兵”,包公的“清正廉明”、杨家将的“忠勇爱国”,是河南人世代推崇的道德标杆;“关二爷打马离中原,千里寻兄送嫂还”,关羽的“忠义”故事,因“离中原”的地理关联更添亲切感,成为连接个体情感与地域记忆的纽带。

更深层的价值认同,体现在“家国同构”的叙事逻辑中。“水有源头树有根,为人不能忘父母恩”,将“孝”的家庭伦理作为文化根基;社群伦理的建构则以“忠义”为核心,通过地域化的历史叙事凝聚社群共识——“爱听文咱唱段包公案,爱听武咱唱段杨家兵”,包公“清正廉明”的断案故事、杨家将“忠勇护民”的抗争传奇,既是对公平正义的社群理想的具象化,也因“陈州”“中原”等地理符号强化了本地听众的身份代入;最终以“岳母刺字垂千古,精忠报国传美名”完成向国家伦理的升华,形成“孝亲—忠群—报国”的梯度传递。这种从个体伦理到社群秩序再到国家大义的递进,正是中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基因的当代演绎——曲词通过说书人的“选择性叙事”,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河南人的价值坐标:当听众为“陈州放粮”的公正喝彩、为“精忠报国”的壮烈动容时,他们认同的不仅是故事本身,更是深植于中原文化血脉中的家国担当。

三、时代共鸣:从“红旗渠精神”到“乡村振兴”的文化续章

地域文化认同并非静态的怀旧,而是在与时代对话中不断生长的动态过程。《赶书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河南的“红色记忆”与“新时代故事”融入传统曲艺,让地域文化认同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曲词中,“唱一段焦裕禄种泡桐治理沙患,唱一段红旗渠引来幸福泉”,焦裕禄、红旗渠是河南现代史上的精神地标:前者代表“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干部作风,后者象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这些现代叙事与“包公案”“杨家将”的历史故事形成呼应,共同构成河南人“古今贯通”的精神谱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曲词对“乡村振兴”的书写:“新年新月锦华夏,新天新地美中原”“乡村振兴春潮涌,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这些唱词将国家战略与河南实践相结合,通过“雏凤清音入云端”的意象,展现年轻一代对地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当“小伙伴结伴来赶会,前辈的期望记心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曲艺技艺的代际传递,更是地域文化认同的青春表达——年轻人在“继承传统谱新篇”中,将“中原魂”注入新时代的文化实践,让河南地域文化认同既有“古韵”又有“新声”。

结语:弦板声中的文化自信与认同自觉

《赶书会》的魅力,在于它以曲艺为媒,将河南的民俗记忆、历史基因、时代精神编织成一曲“地域文化认同的交响乐”。从马街书会的“千百年传承”到“乡村振兴的春潮涌”,从“胡辣汤的烟火气”到“红旗渠的奋斗魂”,曲词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故事,都是河南人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文化回答。

在当代语境下,这种植根于民俗传统、融合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地域文化认同,既是个体情感归属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当“鼓板丝弦邀宾客”的歌声在黄河岸边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书会的热闹,更是一个地域对自身文化的深情守望——这种守望,正是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河南力量”。

正如曲词所唱:“艺术长青贯今古,古韵新声胜先前。”在弦板声的传承中,河南地域文化认同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走向未来。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曲词文学与中原民俗文化精神交融互动研究”编号:2024XWH134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