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志愿军第三部:浴血和平》的炮火声在影院中渐渐平息,我坐在座位上,久久无法平静。银幕上,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与办公室墙上悬挂的项目进度图,在我的脑海中产生了奇妙的交织。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坚守的阵地,与我们在一个个项目中攻克的难关,虽然形式迥异,却在精神深处共鸣。这部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让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重新审视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浴血和平》以震撼的视听语言,再现了志愿军战士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以惊人的意志力和牺牲精神,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争取和平发展空间的英雄史诗。影片中,战士们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用智慧弥补装备的不足,用勇气对抗自然的残酷,用生命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特别是影片对“上甘岭战役”等经典战事的刻画,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惨烈,更凸显了志愿军将士“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正是从战火中淬炼而来的民族精神瑰宝。
将视线从银幕转向我们的日常工作,这种“浴血奋战”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恰恰相反。在和平年代,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项目攻坚的第一线,正是我们继承和发扬志愿军精神的新阵地。当我面对紧迫的项目工期,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指标时,脑海中常会浮现影片中那些在炮火中坚守的战士形象。他们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扣动扳机,而是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定力,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挑战面前坚守职责。
在参与建设的每一个项目中,无论是城市轨道交通,还是偏远地区的民生工程,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那一条条在城市地底蜿蜒的隧道,不仅是穿梭往来的钢铁巨龙,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血脉;那建在山区的条条高速路,不仅是蜿蜒于青山翠谷间的银色丝带,更是祖国繁荣的大动脉;那座座拔地而起的铁塔,不仅是旷野中孤独伫立的钢铁巨人,更是点亮万家灯火的脊梁。每一个项目的顺利完成,都是我们在和平环境下,为祖国强大添砖加瓦的具体实践,都是对志愿军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的最好告慰。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一位战士在战斗间隙,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张合影照片,眼中闪烁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正是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支撑着他们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坚持战斗。这让我想到,我们今日的每一项工作,不正是在建设那个他们曾经梦想却未能亲眼见到的美好中国吗?每一份图纸的精心设计,每一次施工的严格把关,每一个节点的准时完成,都是在用实际行动延续他们的梦想,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转化为现实中的繁荣与发展。
在工作中践行志愿军精神,并非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体现在对岗位的坚守、对职责的担当、对质量的苛求、对创新的追求。当我们为了一个技术参数反复验算时,当我们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加班加点时,当我们为了解决突发问题绞尽脑汁时,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份职业的责任,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我们或许不再需要面对枪林弹雨,但我们依然需要那种“人在阵地在”的担当精神;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冲锋陷阵,但我们依然需要那种“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过硬作风。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我们参建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一环,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脚印。正如志愿军将士们深知每一次战斗都关系到国家安危一样,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每一项工程的品质,都关系到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每一个项目的成功,都为国家竞争力增添一份筹码。这种将个人工作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认知,让平凡的日常工作升华为不平凡的时代答卷。
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我们血脉的责任与担当。和平不是历史的终点,而是持续奋斗的新起点。志愿军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需要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去维护、去发展、去升华。在和平环境中建设更强大的祖国,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回答,也是对未来最负责任的承诺。无论在哪个时代,那份对祖国的热爱、对职责的忠诚、对困难的无畏,都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走出影院,回到自己所在的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桂钟电力迁改项目,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如一名战士,正在攻坚属于自己的“上甘岭”,我仿佛已看见另一种形式的“丰碑”:它们不是用鲜血染就,而是用汗水浇筑;它们不记录牺牲,而是见证成长;它们不诉说悲壮,而是彰显力量,这些遍布神州的工程,正是我们对志愿军精神的最好传承、对和平的最高礼赞。
从《浴血和平》的银幕到项目建设的现场,从血与火的考验到智与力的拼搏,变的是时代背景和斗争形式,不变的是那份融入民族血脉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带着这份精神的火种,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告慰历史、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在和平年代浇筑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上甘岭”。(李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