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JONY J重回livehouse。带着新的作品新的心境,回归旧的方式,以更近的距离、更高的密度、和听众见面。而「回归」不等于简化。30人的团队和一辆载满灯光、音响、大屏设备的苏A牌照大卡车,在这个短暂的夏天穿过20座城市,和30000+观众同频共振。
“回看上一轮livehouse巡演,应该要追溯到17年了。那时候只有四个人,每个人都身兼数职。”「24時」巡演导演阳二说。而这一轮「24時」巡演,整个工作组的人数变成了30余人,除了主办团队,更有乐手、导演组、视觉灯光团队、调音团队、妆发造型、纪录片摄制组、平面摄影团队、舞美以及设备运输团队。再加上每个城市都有志愿者加入,协助团队完成整队及周边服务的工作。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让这一轮巡演更加完整。
过去的巡演团队没有成型的视觉方案,每一站都只能“因地制宜”,现在配备了更专业的视觉、灯光团队,整体在livehouse都做了升级。更多专业的团队加入,工作部分更“轻松”了,但多部门的协调与统筹,也会带来更多的创意难度和决策压力,责任也更重了。
在巡演的筹备期,SHOOC的经纪团队、导演阳二和GRG视觉负责人MOMO反复开会讨论,将JONY J的演出视觉做了一次全新的升级,不仅给每首歌的VJ都增加了新的画面语言,在灯光和屏幕装置上也做了新的概念设计。“这次巡演带给我最不同的感受就是整个团队都很团结,艺人自己也很有想法,很看重舞美,也很配合,而不只是走个过场、形式。“MOMO说,”JONY J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内容,不喜欢就直接pass。像最早的屏幕设计为单一竖块形式,他提出了加横条的想法,可以把乐手挡住一部分,整体看上去不那么乱,也能和背景屏呼应。整体的舞美我都很喜欢,但还是最喜欢山脚。我们使用了UE5去渲染整个场景,用自带的屏幕、灯光配合场地的屏幕、灯光一起使用,整体呈现出的观感很震撼,很真实。”
20站演出,每一站的场地情况大相径庭,为了尽可能保证视觉效果和听感的一致性,导演组和调音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当然不得不提及的还有那辆从南京出发的大卡车。20个城市,12800多公里。整辆8.2米的货车被塞得满满当当,有灯光、屏幕、三张控台,还有乐器、七七八八的小零件,以及一箱箱周边。
每场演出前夜0点,设备卡车抵达现场,舞美团队会按照统一的舞美设计,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安装定制屏幕以及自带灯光。演出当天早晨,搭建完毕,调音团队抵达,开始调试声音系统。中午,乐手抵达现场,逐一调试,再配合灯光、VJ进行技术彩排。然后就是彩排——观众进场——纪录片播放——演出准时开始。演出结束后,舞美团队立刻连夜拆卸、装车,赶往下一站,周而复始20次。
从搬运到完成搭建,基本每场都会需要六到七个小时才能完成,这还不包括白天彩排时的调整时间。一场演出大概七个小时左右的搭建,然后三四个小时的拆卸,所以没觉睡是常有的事,后台常常能看到睡得千姿百态的设备老师。
当然缺觉的也不只有舞美团队。“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这次巡演的话,我会用‘无人夜’”,灯光师小鬼开起了自己的玩笑,“因为每一个场地的配置都不同,每场灯光都要通宵编程,每次灯光编程都在‘无人的夜’。一开始会觉得两天一场很累,但后面也慢慢习惯了这种节奏,因为团队很融洽,也很专业,各个工种都配合的很好,所以心始终是放松的。”
“每个场地的舞台都不会完全一样,大小不一、异形规整,什么样的舞台都有。为了适应舞台的尺寸,完整展示我们的舞美设计,有时候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执行导演纪湘漫分享道。虽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缺失,但整体的舞美效果没有太偏离团队的想法,最初的想法基本都呈现了出来。
为了给不同城市的听众带来尽可能优质的听觉体验,Space Circle的调音团队将音响乐器设备做了全面的升级。和JONY J合作了5年的FOH调音师邓成龙介绍道:“我们把除了喇叭外的所有设备都带了路,大到调音台乐器,小到舞台上的线,无一例外。这样所有的设备都固定了,音乐人都无需再花大量的时间在调试乐器,大大提升了试音的效率。并且这次也是选用了Digico调音台、SSL、Neve硬件压缩等顶级的设备,相比于大多数Livehouse的配置,也是大的提升。每个场地都不同,随之而来的空间、声场都不同,我们会根据每个场地的特点对场地的喇叭分布进行调整,保证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能得到好的声音体验。”
说起听感,就不得不提及JONY J的乐队,以及“可能只能听到一次”的编曲。这一轮巡演的现场版编曲,部分老歌来自宫阁,大部分都是制作人Peach K和乐队慢慢磨合出来的。“有的新编曲其实我们去年就做好了,只是很可惜没能在满堂‘Am’演唱会呈现出来。我们从6.28排练到巡演前,基本上每天都在排练,边排练,边讨论,边调整细节。”
但无论是JONY J自己还是乐队的成员,每场的演绎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所以严格来说每场观众听见的都是独一无二的版本,这大概就是现场演出的魅力所在。“有的歌我们会在不同场次表演不同的版本,比如my style、玩家、套路、就现在。有时我们会根据演出顺序挑选不同的版本,比如有的版本是为开场准备的,前奏比较长,有时也会即兴做出一些调整。”
很多编曲上的细节变化,现场的观众未必都能捕捉,但贝斯手朱磊认为,音乐的传达力有时候就差在这毫厘之间。“音乐不是体育项目,不是谁跑得快、举得重就是第一名。能用最简单的话语能表达出最对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要突出某一部分的存在感,不是通过堆砌技巧迷惑别人。我们更想用真诚和内容抓住听众、打动听众,而不是用没有灵魂的纯技巧获得听众一分钟的赞叹。”
这次巡演新加入的键盘手黄业园也认为,“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写”。这次巡演里全新爵士版本的《请勿打扰》和《没你也能活下去》,便是出自他手。“这两首本来是拍子比较碎,速度也比较快的歌,JONY J想要的是比较chill的感觉,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爵士做基底,改编的版本的呈现更舒缓,整体沉浸感也更强。”
“hiphop音乐的发挥空间很大,对吉他手乃至乐队,改编的地方都更多。”平时和许多流行以及摇滚歌手合作的吉他手颜鑫说,“整个团队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自由。我们每个人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很有主观能动性,不会一板一眼地按原版来。JONY J也非常鼓励大家一起尝试,一起碰撞,自由发挥出不一样的东西。”
场上场下,这轮巡演也留下了无数张有意思的影像。摄影团队负责人酱感叹“从来没有给一个人拍过这么多照片,拍着拍着就拍成了整个团队!”作为演出摄影师,酱已经拍了7年的音乐节了,她所带领的1073团队更是目前各品牌音乐节的常客。而这次巡演的拍摄工作仍然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前主要只是拍演出的部分,这次除了睡觉都在拍,是一次台上+幕后的全纪实摄影。”
每一场演出,最后被大家看到的照片可能只有十几张,但实际拍摄的数量,少则五六千张,多则一万五千张,酱的团队要在当天晚上精选出数百张左右并且完成调色和修图。“这轮演出的观感很好,但拍摄其实很难,因为面光比较暗,更多是一种氛围,有的歌试了所有角度才能达到一定的预期。”虽然工作量极大,拍摄难度也高,但是酱的团队还是高质量高密度地完成了所有拍摄工作,她感性地说,“和团队深度连接的这四十多天里,大家已经产生了情感,所以我会期待下次再见面,而不会去期待下次见面会发生什么。但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用我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切。”
几乎团队里的所有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情结束了这轮巡演——累并快乐,开始的时候觉得离结束遥遥无期,到了结束时又充满不舍。SHOOC经纪团队的27是这次巡演的总统筹,前期筹备到执行阶段,各个场地的联络,以及各部门衔接,都是她在负责。“livehouse巡演的整个想法其实在22年就开始了,但因为疫情一直被搁置。可能过去三年被迫积攒下来的能量急需释放,加上这么多站的巡演如果时间线拉太长整个团队应该会更疲惫,所以有了47天20个城市这么密集的安排。”
7月出发之前南京还很热,8月底结束回来已经感觉到秋天了,大家一起过完了整个夏天。今天从酒店去现场演出,明天从酒店去高铁站再到下一个酒店,是团队这50天的主要日程,就跟被学校安排好的行程一样,每天都过着高强度、高充实度的日子。虽然这个巡演组合很快又要继续一起工作,也避免不了从已经养成习惯的夏令营集体生活抽离出来的时候的不舍。但还好,稍作休息,新的旅程不会太远了。
47天, 我们来到20个城市与各位见面。这个夏天结束了,但时间和我们都在不断继续向前。冰冷的数字无法丈量那些真实而珍贵的链接,我们永远相信同频的音乐能够填满灵魂的角落,永远相信现场的魅力,永远会为呈现出更好的现场而努力。
当我们同处一个时空,打开眼睛和耳朵去感受,五感全开,人群簇拥中共享的除了汗水和呼吸,还有惺惺相惜的共识与认同。任重而道远,但不是一人独行。感谢每一位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感谢每一位到场的你。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是你们让24時巡演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幸会!在更高处、在更远处、在更深处,在下个山脚见。(郑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