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本草传薪火仁心启童蒙——盘龙区金星小学第34个“世界传统医药日”主题实践活动

2025-10-27 16:21:24   来源:今报在线

秋光潋滟,草木含情。10月24日,在第34个“世界传统医药日”之际,盘龙区金星小学以党建为引领,以“本草传薪火 仁心启童蒙”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融文化传承与科技实践于一体的中医药探索之旅。

活动依托“看、听、做、种”四维联动模式,生动展现了学校“生态与文化双轨育人”的实践成果,是“党建红”引领“生态绿”、赋能“本草香”育人路径的又一次生动诠释。

依托毗邻金殿药谷、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区位优势,以及校内种植黄芪、白芨、薄荷等十余种道地药材的“本草园”实践基地,学校精心构建了“本草童行・绿意共生”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领学生走进中医药的智慧殿堂,让千年本草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本次活动嘉宾云集。盘龙区教育体育局、盘龙区卫生健康局、联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等相关领导与会指导;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科技出版社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盘龙区金星小学责任督学、金星小学领导班子、学生及家长代表齐聚现场,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主持人:少先队辅导员 宋星彦

启幕·薪火相传

在“世界传统医药日”期间,全国多地都在举办类似活动。而金星小学的活动则以独特的四维联动模式,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学习体验。

盘龙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陶雷在致辞中指出,在校园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与民族自信的培植。他强调,金星小学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精心打造“本草园”,让同学们通过“看、听、做、种”四维联动的生动形式,亲手触摸、亲身感知中医药的魅力。

“同学们,你们今天种植的每一株草药,制作的每一个香囊,既是在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心中播撒科学与探索的种子。”

盘龙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陶雷致辞

聘书寄重托,赠书润童心

一纸聘书,一份托付;三卷典籍,一片匠心。

学校特聘请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谭文红、张双艳、杨芮宁、屈雨婷、王馨、聂鏮倬六位老师为金星小学“中草药文化进校园”特聘专家,以此搭建科技教育的桥梁,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引入青少年的成长沃土。并接受云南科技出版社捐赠的《滇南本草》《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寻找诗经里的中药材》书籍。墨香与药香交织,诉说着中医药源远流长的故事,也为校园注入了坚实的科学力量。

谭文红老师: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主任药师,执业药师。

张双艳博士: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温热区药用植物创新团队成员,助理研究员。

杨芮宁老师: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屈雨婷老师:云南科技出版社。

王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温热区药用植物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云南省兴滇英才。从事云南省特色药用植物资源挖掘与开发利用工作。

聂鏮倬: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成员,温热区药用植物创新团队成员,助理研究员。从事云南省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工作。

学校领导为六位专家颁发“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聘专家聘书

知识的河流,从此在校园静静流淌。这些书籍,像一扇扇等待开启的窗,透过它们,孩子们将看见云南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草木春秋。

学生代表接受云南科技出版社捐赠的《滇南本草》等经典书籍

在学校“本草园”建设中,唐磊、范兴林两位老师题写的“时珍亭”“兰茂轩”“廷秀阁”等园名与楹联,亦成为校园中无声的文化印记,成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标识。

与会领导与嘉宾为唐磊、范兴林两位老师颁发荣誉证书

传承·一园一诺

在热烈的期盼中,六年级四个班级的学生代表依次上台,接过属于自己班级的种植园名牌——“青衿药园”“厚朴工坊”“芄兰青圃”“杏林稚园”。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藏着文化的寓意与师长的期许。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首待续的诗,等待着用时光来书写。孩子们手捧名牌,眼神坚定,许下关于守护与成长的约定。

授班级种植园名牌

小小本草园,承载大梦想。今天,我们亲手触摸草药的脉络,闻识草本的芬芳,更应用行动延续这份珍贵的文化传承。

倡议·童心护本草

“识本草,爱中医,传文化!”六年级学生代表发出铿锵倡议,号召全体同学做本草知识的学习者、种植园的守护者、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童声朗朗,誓言铮铮,文化的薪火在呼号中燃起第一缕微光。

六年级学生代表发出倡议

六年级学生代表发出“薪火代代传,共护本草香”活动倡议——

第一,做本草知识的学习者。用心认识园中每一株草药,了解它们的形态、习性和功效,认真记录“我的本草日记”,让知识在观察与实践中生根发芽。

第二,做本草园的守护者。爱护我们的种植区,用心浇灌、定期养护,不随意踩踏、不破坏幼苗,像对待朋友一样呵护这些绿色的生命。

第三,做中医药文化的小小传播者。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与家人分享草药的故事,一起制作香囊、识别药材,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人。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认识一味药、守护一株苗开始,不仅用双手传承古老智慧,更用好奇的眼睛探索本草背后的科学奥秘,用科技记录草药的生长变化,用创新方式传播本草故事,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心田。愿本草的芬芳飘满校园,愿文化的薪火在传承与创新中代代相传!

寄语·启迪未来

金星小学莫红梅校长以“本草传薪火 仁心启童蒙”为题,寄语学生成为“探索家”“实践家”与“传承人”。她从神农尝百草谈到云南本土地域瑰宝《滇南本草》,从“药食同源”讲到“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引导孩子们以科技之眼观传统,以实践之手触文化,让中医药智慧融入日常点滴。

“中医药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让我们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专家引领下,更深入地用科技视角了解它、用实践行动体验它、用真实地学习热爱它,让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携手,在新时代少年心中播下传承与创新的种子!”话语间,是嘱托,更是相信。

金星小学书记、校长莫红梅讲话

科技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生动实践,让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新生。闪闪发光的金星少年们,一定能接过这份“科技+文化”的传承接力棒!

揭牌·本草园启航

随后,陶副局长、莫校长与谭文红教授共同为“金星小学本草园”揭下红绸。这片绿意盎然的园地,自此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触摸传统的实践乐园。

盘龙区卫健局医政科芝苑科长宣布开园!

躬耕·知行合一

“我是小药农”本草园种植实践

午后阳光正好,本草园里,孩子们蹲下身来,真正地触摸泥土。农科院专家张双艳博士轻声讲解着每株草药的习性,杨芮宁老师耐心讲解种植技巧,科学、劳动教师指导孩子们使用工具。

24名“小药农”俯身弯腰,松土、栽苗、浇水,动作虽显生涩,神情却无比专注。一株株幼苗植入土壤,也植入了孩子们对生命与文化的初识。

巧手·药香沁心

“巧手制香囊,书香伴药香”手工文创活动

与此同时,“巧手制香囊,书香伴药香”手工文创活动也在教室内同步开展。孩子们分组绘制书签、蛋糕盘,制作香囊、发卡和胸针,将中医药文化与现代文创巧妙结合。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中感受中医药的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孩子们执笔绘制书签、穿针缝制香囊、巧手制作发卡与胸针。指尖流转的,不仅是草叶与丝线,更是对文化美感的细腻感知。

问道·专家引领,厚植根基

专家讲座:识滇中至宝,传文化精神

主讲人:谭文红

主任药师,执业药师,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药学”学位点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傣药学”方向负责人,“云南省教育厅民族药物质基准重点实验室”方向负责人,“云南省中药饮片开发与质量检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子平台技术交流与服务中心负责人,“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2023年被评为云南中医药大学“教书育人楷模”。

云南中医药大学谭文红教授的讲座更像是一次亲切的交谈。她以“识滇中至宝,传文化精神”为题,为孩子们揭开云南民族药资源的神秘面纱。从《滇南本草》的地域智慧讲到傣药彝药的现代研究,从药材辨识到现代应用,她带着孩子们认识身边的草药,讲述云南这片土地上的医药故事。没有深奥的术语,只有一个个鲜活地发现。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求知的星光。

薪火不息,传承不止

这一天,孩子们亲手触摸了草药的纹理,呼吸了文化的芬芳,也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传承”的种子。这片本草园,将成为他们探索自然、理解传统的窗口;这些体验,将化作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金星小学将以本草园为起点,持续深耕中医药文化教育,让传统在现代校园中焕发新生,让文化在童心中薪火相传。这个秋天,从认识一味药、守护一株苗开始,中医药文化的根须已悄然扎入土地。

未来,这片本草园将成为持续生长的课堂,今日播下的种子,也将在岁月中蔚然成林,让中华文明的芬芳代代相传、永续流转。

初审:宋星彦

复审:曾祥彪

终审:莫红梅

盘龙区金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