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首清代大学士张英的家书,不仅造就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千古美谈,更穿越时空,在新时代演化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法——“六尺巷工作法”,发展成为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样本。
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六尺巷工作法与基层治理模式系列创新实践活服务,通过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专家报告、主体实践、科研竞赛等多种有效形式,深度探索基于六尺巷文化合解民之忧、共促善之治的基层“治慧”,不仅持续产出多篇获省级、国家级奖项的研究成果,更推出学术智慧转化为基层矛盾化解的实践方案,为中国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和治理现代化注入高校力量。
一、合解民之忧
10月16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邀请桐城市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三级高级法官吴问银到宣城校区,围绕六尺巷工作法开展系列深度交流。吴法官《“六尺巷工作法”的“前世今生”与基层治理之“道”》的学术报告,从六尺巷历史典故出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探讨其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应用,并结合自身丰富的审判调解经验,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六尺巷文化创造性融入司法调解工作,办结各类民商事案件3000余件,连续多年调解撤诉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并通过在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开展师生座谈会,结合“六尺巷工作法”在基层矛盾化解中的成功案例,详细介绍了其实践成效,以及在应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创新需求。
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檀江林教授带领的全国高校大学生“活力社团”、“习研会”实践创新团队,长期深耕基层治理与文化传播研究,深入社区、法院开展调研实践,集中围绕六尺巷主题实践创新竞赛,调研团队先后完成了《优秀地域文化嵌入基层矛盾化解的典型经验与路径优化》《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六尺巷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典型调查》《情理法融入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调查研究》《新时代城乡多元纠纷调解模式构建——基于六尺巷工作法的调查研究》等优秀作品,相继获得第四届“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性学术征文三等奖、第三届“从法杯”全国大学生“法治中国”调研比赛优秀奖、安徽省首届乡村振兴双创赛一等奖、安徽省社科联“三项课题”“双融双促”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励,成功构架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典型方案,实现了“校地联动、教学相长、治理共进”的良性循环。基于“习研会”团队持续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服务成果,在10月18日由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安庆师范大学等联合举办的的“六尺巷工作法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研讨会”上,“习研会”指导教师檀江林教授被聘任为六尺巷社区治理学院客座教授。
二、共促善之治
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刘海芳副教授完成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与实践指向》,入选“六尺巷工作法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研讨会”优秀论文,并应邀做会上交流发言。研究报告聚焦“礼让”文化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机制,着力在三个维度集中彰显其学术价值:内在逻辑上,应着力打通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需求的适配通道;作用机理上,通过“共情协商”替代“对立抗辩”,有效降低矛盾化解成本;实践指向上,为社区、乡村等基层单元提供了“矛盾预防-多元化解-长效巩固”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六尺巷工作法让中国式的城乡基层治理模式既有热度,也有“温度”,更有“精度”。
同时,合肥工大“习研会”会长杨奕琨同学,持续带领“习研会”基层服务模式创新团队,以桐城六尺巷为经典样本,领队完成《六尺卷“治”慧——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矛盾化解的典型经验及路径优化》,不仅获得安徽省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更受邀在“六尺巷工作法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研讨会”上做交流发言,分享在多年调研实践中的创新模式,即聚焦“六尺巷调解法”的核心理念“让”“和”——“让”是方式,“和”是目的,深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和谐理念,梳理总结六尺巷文化助力基层矛盾化解的典型经验,并通过对案例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解读,全面厘清当前基层矛盾化解中存在的突出难题,整体构架针对性强、可操作性的对策体系,展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治理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出和之道,合解民之忧,共享善之治”。从一条全长仅100米、宽2米的小巷出发,六尺巷工作法不断跨越地理界限,给当今社会带去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智慧钥匙。未来,合肥工大“习研会”大学生实践创新群体,将持续构建更具韧性、更有温度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助推六尺巷工作法在更多类似地区的推广与优化,让六尺巷“治慧”在新时代续写更多和谐华章。
(文/段冰洁 杨奕琨 图/黄雅欣、杨奕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