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岁月难磨救命恩,山河永记拥军情

2025-10-21 10:00:11   来源:中华网

在盐阜老区建湖县的土地上,一段始于1941年的救命恩情,跨越了83年的时光,串联起胡家三代人的坚守与追寻。年过七旬的胡桂兰,作为这个普通农民家庭的传承者,用半生光阴续写着对新四军“胡炳云将军”的感恩篇章——从父亲临终前的殷切嘱托,到自筹资金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记忆,更是亿万人民拥戴共产党、铭记革命恩情的生动缩影。

烽火岁月:蔷薇河畔的生死救援

1941年秋,侵华日军的铁蹄肆虐苏北大地,建湖县李夏村笼罩在战火的阴霾中。时年正值抗日烽火燃遍盐阜地区,当地青年胡胜庆(原名胡小六子)早已投身抗日民兵队伍,成为传递情报的“无名信使”。这年深秋的一天,他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将一份标注着日军动向的情报送往新四军驻地。谁也没有想到,这段看似寻常的送信路,竟成了一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死考验。

清晨出发时,胡胜庆揣着情报,借着田埂的掩护快速前行。行至中途,一阵杂乱的脚步声突然从身后传来——他不幸遭遇了下乡“扫荡”的日伪军。来不及躲藏的他被敌人抓住,当作“壮丁”押往一处临时据点。据点里,日军正忙着处理抢来的粮食和家禽,翻译官见胡胜庆年轻力壮,便命令他去附近农户地里割韭菜,为日军准备午饭。

正是这道命令,给了胡胜庆一线生机。走出民房后,他一边假装割韭菜,一边偷偷观察四周环境,目光紧紧锁定着不远处的蔷薇河——那是逃离的唯一希望。趁日军士兵不备,他猛地扔掉镰刀,像离弦之箭般朝着河边狂奔。“站住!再不站住就开枪了!”身后的呵斥声与子弹破空的“嗖嗖”声同时响起,胡胜庆不敢回头,拼尽全力冲向河边,纵身跃入冰冷的河水。

深秋的蔷薇河水寒彻刺骨,他憋着一口气,从河西岸潜游到河东岸。爬上岸时,衣裳已被河水浸透,沉重地裹在身上,而日军的追兵仍在逼近。就在他体力不支、几乎绝望之际,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几位身穿新四军军服的战士策马路过。其中一位身材矫健、皮肤黝黑的战士反应最快,他勒住马缰,大喊“快上马”,不等胡胜庆反应,便一把将他拉到自己的马背上,随后一声“驾”,几匹战马载着他们朝着安全地带飞驰而去。

日军的枪声和吆喝声渐渐被甩在身后,战马最终停在“老马厂”的饮马塘边。这位“黑汉子”战士翻身下马,与胡胜庆进行了简短的对话。“你叫什么名字?敌人为啥追杀你?”“我叫胡小六子,是给新四军送情报的!”胡胜庆一边喘着粗气,一边从湿透的衣兜里掏出揉皱的情报。战士接过情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辛苦啰!”胡胜庆连忙追问恩人的名字,想要日后报答,战士却爽朗一笑:“报恩不用了,你记住共产党、新四军是人民的队伍就行啰!”

目送新四军战士远去后,胡胜庆按照战士的叮嘱,躲进饮马塘的芦苇丛中,用水草遮住身体,直到深夜才敢回家。当他浑身湿透、带着泥土和河水的寒气出现在家门口时,父母胡家和、胡姚氏正焦急地在院中踱步——他们早已听说日伪军在附近“扫荡”,以为儿子凶多吉少。听完胡胜庆的遭遇,父亲胡家和长长舒了一口气,郑重地对儿子说:“小六子,今天救你的是新四军胡炳云将军,这份恩情咱一辈子不能忘,日后一定要找到他,好好报答!”

几天后,胡家和带着儿子来到饮马塘,在岸边放置了一块石头作为纪念。为了铭记这份救命之恩,也为了寄托“抗战必胜”的信念,胡小六子正式改名为“胡胜庆”——“胜”是胜利,“庆”是欢庆,既是对新四军的感恩,也是对民族未来的期盼。从那以后,胡家和父子成了新四军最坚定的支持者:胡家和利用自己在乡间的威望,动员青壮年参军支前,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胡老爹”;胡胜庆则以更高的热情投身抗日工作,从民兵班长到后来的乡长,他始终牢记“听党话、跟党走”,关心集体、帮扶乡亲,在十里八乡赢得了极高的威望。而寻找“胡炳云将军”的念头,也成了胡胜庆心中从未放下的牵挂,这一找,就是五十多年。

半生追寻:从临终嘱托到“认亲”北京

时间来到1995年农历四月二十五,80岁的胡胜庆躺在病床上,生命已近终点。他的床头,放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画着当年“胡炳云将军”的模糊模样——那是他凭着记忆,请人勾勒的画像。弥留之际,他紧紧攥着儿子胡大才、女儿胡桂兰的手,声音断断续续却异常坚定:“救命恩人……胡炳云将军…… 找到…… 报恩…… 共产党…… 新四军……”

就在咽气前,胡胜庆浑浊的双眸里闪过一丝光亮,他望向胡桂兰,嘴唇动了动,却再也说不出话。胡桂兰瞬间明白父亲的心思,她跪在病床前,泪水夺眶而出:“爸,您放心,我一定找到胡炳云将军,就算找一辈子,也绝不会让您带着遗憾走!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恩情,我们胡家子孙永远记在心里!”

父亲的离世,让胡桂兰和哥哥胡大才接过了“寻亲”的接力棒。那时,胡桂兰已经年过四十,经营着一家小企业,但她还是抽出大量时间,和哥哥一起带着干粮奔波:他们去县党史部门查资料,去周边城市找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士,甚至远赴全国各地的部队单位,希望能找到关于“胡炳云将军”的蛛丝马迹。可由于时间久远,当年的线索太过模糊——“黑汉子”“新四军战士”“1941年在盐阜地区抗日”,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让寻恩之路充满了坎坷。

几年过去,寻访毫无进展,胡大才却因积劳成疾患上重病。二十年前,胡大才在上海接受手术时,胡桂兰忙前忙后,既要照顾哥哥,又要处理工作,甚至为了给哥哥献血,自己也累倒住院,患上了重病。最让胡桂兰痛心的是,哥哥手术后不久便不幸离世,而她当时正躺在重症监护室,连哥哥的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后来她听说,哥哥的遗容眉心紧锁,胡桂兰瞬间泪崩——她知道,哥哥是因为没能完成父亲的嘱托、找不到“胡炳云将军”,才带着遗憾离开的。

在病房的天花板下,胡桂兰擦干眼泪,在心里默默对哥哥说:“哥,你安心去吧,父亲和祖父的托付,我一个人扛!等我找到胡炳云将军,一定第一时间告诉你,不让你们在另一个世界留有遗憾。”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2024年8月。胡桂兰一家三代寻恩的故事,经当地人口口相传,被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资深记者黄志毅得知。当黄志毅实地走访饮马塘,听胡桂兰含泪讲述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追寻后,深受感动,当场表示愿意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寻恩队伍,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助寻找线索。

不久后,黄志毅在一场军地书画联谊活动中,遇到了曾在南京军区机关工作的某部政委胡忠红。闲聊中,黄志毅提起了胡桂兰一家的故事,问胡忠红是否认识当年在苏北盐阜地区抗日的新四军老首长。胡忠红听完后,立刻回应:“我当年在军区机关就是为老首长服务的,不少老首长都是新四军出身,对盐阜地区的抗日历史很熟悉。”两人当即约定,抽时间一起去建湖实地考察,进一步梳理线索。

经过胡忠红的回忆和梳理,一位开国将军的名字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胡炳云。资料显示,1941年,胡炳云正担任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团长、副旅长,长期在盐阜地区领兵抗日,与“胡炳云将军”的活动时间和地点完全吻合。更重要的是,胡忠红回忆,离休后的胡炳云曾跟他提起过当年在饮马塘附近救助一名送情报民兵的故事,而这一细节,在《回忆胡炳云将军》一文中也有明确记载。

2024年11月,多位党史专家、新四军老战士后人齐聚建湖,通过比对史料、核实细节,最终初步确认:当年救下胡胜庆的新四军 “胡炳云将军”,正是胡炳云将军。2025年4月,在胡忠红、黄志毅的陪同下,胡桂兰专程前往北京,拜访胡炳云将军的子女。当将军的子女们听完胡桂兰的讲述后,纷纷表示:“父亲生前确实跟我们说过,抗战时期在苏北救过一个送情报的小伙子,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还一直在找他!”

从1941年的生死救援,到2025年的北京“认亲”,83年的时光,胡家三代人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那一刻,年过七旬的胡桂兰再也忍不住泪水,喜极而泣——这泪水里,有对父亲和哥哥的告慰,有对胡炳云将军的感激,更有对共产党、新四军的无限崇敬。

薪火相传:从个人感恩到红色传承

“找到胡炳云将军,只是完成了父亲和哥哥的遗愿,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恩情,不能只记在我们胡家一家的心里,要让更多人知道,让子孙后代都记住!”在确认胡炳云将军的身份后,胡桂兰萌生了一个更大的想法——自筹资金打造一处红色教育基地,为“胡炳云将军”塑像,让这段感人的故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

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胡桂兰经营着盐城众网互联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商业物流和中小企业服务,虽然家境不算特别富裕,但她还是毅然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共计100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建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退役军人事务局、交通局、九龙口镇政府等部门得知后,也纷纷伸出援手:帮助选址、协调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支持这个充满感恩情怀的红色项目。

为了让塑像和基地既符合历史事实,又能体现革命精神,胡桂兰专门邀请江苏一流设计师,设计了“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胡炳云将军英雄传奇”两座雕塑,并委托三位雕塑家分别创作,还特别邀请王登平将军为塑像题字。2023年12月9日,苏北大地飘着薄雪,新四军“胡炳云将军”塑像落成剪彩仪式在高新区李夏村举行。这座塑像连同座基高 4.1米,象征着1941年那段难忘的历史;座基上刻着的“胡炳云将军”三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塑像中的胡炳云将军身着新四军军装,骑在高头大马上,身挎步枪、背着大刀,双目炯炯有神,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他曾战斗过的土地。

如今,这座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胡炳云将军广场”,已经成为建湖县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标志。走进广场,新四军“胡炳云将军”雕塑、新四军浮雕墙、感恩纪念室、新四军纪念林、“饮马塘”遗址、胡炳云将军铜像等6处红色纪念设施依次排开,每一处都承载着胡家三代人的感恩之心,也诉说着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建湖县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吕以刚在参观后表示:“胡桂兰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传承红色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她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冷冰也感慨道:“胡桂兰个人出资建红色教育基地,看似是一个家庭的事,实则是我们党和政府应该大力倡导的事——因为这背后,是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戴。”

除了打造红色基地,胡桂兰还将感恩之心融入日常生活。早在经营江苏飞乐药业有限公司时,她和哥哥就坚持“拥军为民”的理念:优先招聘退役军人,优先照顾军烈属子女和老弱病残家庭,逢年过节还会给困难家庭送钱送物。哥哥去世后,她更是带领子女、侄子侄女以及两个姐姐的家人,一起参与红色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广场开放后,她每天都会来这里打扫卫生,每周一坚持升国旗、播放新四军军歌,看着五星红旗在饮马塘上空飘扬,她总会想起父亲当年说的话:“国家强盛了,老百姓才有安稳日子过。”

2024年元月28日,在“胡炳云将军”塑像前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出现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一只大雁突然飞到胡桂兰的办公室院子里,不肯离去,后来又飞来一只与之相伴。胡桂兰专门为它们准备了食物,这对大雁也成了广场的“常客”,每次飞来都像回到了家。升旗时,又有一群大雁从碧蓝的天空飞过,胡桂兰仰望天空,不禁感叹:“苍天有眼啊,党真心为老百姓,赢得了民心,这样的国泰民安,一定会长长久久!”

多年来的坚守与付出,让胡桂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24年6月,她当选“全国好人榜代表人物”,出席“第十二届全国榜样代表人物大会”;2025年6月,她又在“全国第十二届中国品牌影响力发展大会” 上,荣获“2025 最具社会责任感十大公益人物”称号。面对这些荣誉,胡桂兰总是说:“我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在完成父亲的嘱托,报答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恩情。真正伟大的,是当年为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的共产党。”

83年的时光,足以让青丝变成白发,让田野换了新颜,但胡家三代人对新四军的感恩之情,却从未褪色。从胡胜庆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送情报,到胡桂兰自筹资金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也印证了“共产党为人民,人民永远跟党走”的深刻道理。

如今,“胡炳云将军广场”已经成为盐阜老区的红色“打卡地”,每天都有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村民前来瞻仰。当人们站在胡炳云将军的塑像前,听着胡桂兰讲述那段跨越时空的感恩故事时,或许会思考:是什么让一个家庭为了一句嘱托坚守八十载?是什么让一位老人愿意倾其所有传承红色记忆?答案,或许就藏在“共产党是人民的队伍”这句朴实的话语里,藏在“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戴”这份深厚的情感里。而这份坚守与拥戴,正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