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代晓博老师的原创古筝曲《嫦娥奔月》凭借对经典神话的诗意诠释与细腻的演奏表达,在国乐圈掀起热议。作品以中国古老神话"嫦娥奔月"为创作主题,通过古筝独特的音乐语言,将嫦娥的柔情、月宫的清冷、人间的思念融入旋律,娓娓道来,通过古筝灵动的音色变化与精巧的技法设计,让听众在弦音流转间仿佛置身于“玉兔捣药、桂树飘香”的月宫仙境,为传统国乐注入了浪漫唯美的神话气息与细腻深沉的情感张力。

谈及创作灵感,代晓博老师温柔地说道:“‘嫦娥奔月’不仅是一段神话,更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的期盼与对浪漫的想象。我总在想,嫦娥奔向月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对人间的眷恋,还是对未知的怅惘?所以在创作中,我没有刻意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希望用古筝细腻的音色,去捕捉这种复杂的情感——既有离别时的伤感,也有月宫仙境的空灵,更有千年后人们对她的牵挂,让听众能从旋律里‘读懂’神话背后的人情温度。”

在乐曲创作与演奏技巧的融合上,《嫦娥奔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开篇以轻柔的泛音与缓慢的揉弦切入,模拟月光洒落人间的静谧感,音色清透悠远,瞬间勾勒出“皎皎明月挂夜空”的画面;中段旋律渐趋婉转,通过疏密交替的指序与强弱变化的滑音,展现嫦娥“一步三回头”的眷恋与月宫的清冷孤寂,高音区的纤细音色似嫦娥的叹息,低音区的绵长音线如人间的思念,一轻一重间传递出深沉的情感共鸣;高潮部分则以流畅的轮指配合柔和的扫弦,将“中秋赏月、遥寄相思”的人间温情与“月宫清冷、嫦娥独酌”的神话场景交织,旋律在流动中饱含力量,最后以一段轻盈的泛音收尾,似月光渐淡、余韵悠长,让整首乐曲兼具“画面感”与“情感力”,仿佛一曲“看得见的月光曲”。
“国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将宏大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细腻的情感表达。”代晓博老师始终认为,古筝的艺术表现力,既能驾驭雷霆万钧的史诗,亦能雕琢细腻入微的情思。此次《嫦娥奔月》的创作,正是她以神话为舟楫,探索国乐如何通往心灵深处的一次实践——在承袭古筝传统柔美韵味的基础上,更着力于对神话内在情感的挖掘与转译,让乐器本身成为“情感的容器”,唤起更多人情感的共鸣。

凭借对神话内涵的深刻解读与极具感染力的艺术表达,代晓博老师的《嫦娥奔月》不仅收获了听众的一致好评,更得到了专业平台的青睐。目前,代晓博老师已正式收到《创新国乐》组委会的录制邀请,将携这首“有温度、有诗意”的原创古筝曲登上专业国风舞台,向更多人展现传统神话与国乐碰撞出的浪漫火花,让千年神话在琴弦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代晓博老师表示,此次受邀既是对自己“以情创乐”理念的肯定,也坚定了她探索国乐情感表达的决心。未来,她将继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符号”,用古筝演绎更多“有故事、有温度”的作品,让传统国乐以更柔软、更贴近人心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