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无人机无限制格斗竞技大赛成功举行。它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融合速度、技术与创新的视觉盛宴,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无人机技术在未来社会各领域的广阔前景。其中,农业作为最古老的基础产业,正借助无人机技术,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
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早已超越“会飞的喷洒工具”这一简单范畴,正逐渐成为集感知、分析、决策与执行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节点,重塑着农业生产的全链条。具体表现如下:
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效率可达传统人力的数十倍,并能适应丘陵、水田等复杂地形。借助精准GPS定位与变量喷洒技术,无人机可依据预设处方图,在所需位置精准施放药肥,从而在节约农药的同时,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此外,搭载多光谱、高光谱等传感器的无人机,能够捕捉肉眼难以察觉的作物信息,生成植被指数图,实现病虫害早期诊断、杂草分布识别、作物长势与营养状况评估。通过周期性航测数据,构建作物生长模型,更能实现对农田产量的精准预测,为粮食安全与市场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在农业测绘与智能规划方面,无人机通过高清正射影像拍摄与三维实景建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整治提供精确数据支撑。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可精准规划灌溉渠系,识别低洼积水区,推动节水灌溉实施。在播种与授粉环节,无人机直播技术适用于水稻、林木等作物,并在设施农业中实现辅助授粉,有效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在大型牧场,无人机还可用于牲畜盘点、健康巡查与草场资源评估,提升管理效率。
高宪指出,大赛在推动“无人机+农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了催化作用,是实现从“技术秀场”向“产业桥梁”转变的关键平台。竞赛中关于竞速、避障、载荷、续航等极限挑战,直接促进了飞控系统、感知避障、动力能源与机身材料等核心技术的快速迭代。这些为应对赛场严苛环境而发展的技术,经优化后,显著提升了农业无人机在复杂农田条件下的可靠性、安全性与作业效率。
大赛也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器”。“无人机+农业”需要既懂飞行技术又熟悉农艺知识的跨界人才。众多高校团队与青年极客通过参赛,在实践中深化技术理解、激发创新思维,为智慧农业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同时,大赛成为连接供需双方的“展示窗口”。顶尖无人机企业借此向政府农业部门、大型农企与合作社直观展示最新技术成果与解决方案。这种“眼见为实”的体验,比任何宣传都更能激发应用需求,促进供需对接与项目合作。
大赛还扮演着产业生态“助推剂”的角色。它汇聚整机厂商、零部件供应商、软件开发商、服务运营商与终端用户,形成微缩的产业生态圈,推动各方思想碰撞、资源整合,共同催生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
作为大赛主席,资深无人机专家高宪从产业全局出发,为各方提供了重要建议。他强调:“以赛促用、政策引导至关重要。应着力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采集与应用标准统一。同时加强新型农技员培养,使其既掌握农业知识,又熟练操作无人机并进行数据分析,确保技术真正落地见效。”
高宪进一步建议,技术人员应“双脚沾满泥土”,深入理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痛点。产品研发须从“我能做什么”转向“农业需要什么”,增强产品的农艺适配性与操作便捷性。无人机企业应避免追求“大而全”的封闭系统,转而开放数据接口,与农业专家、软件企业及传感器厂商协同合作,共同开发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他还指出,行业竞争焦点应从“硬件销售”转向“服务赋能”,建立完善的培训、维修与数据分析服务体系,使用户不仅“买得到”,更能“用得好”,从而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无人机大赛的精彩时刻虽短暂,但它所点燃的技术火花与产业思考,正随着一架架无人机,从赛场飞向广袤田野。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以数据为养分、以智能装备为工具的新农业时代正在到来。政府、企业、生产者若能把握大赛所带来的启示,协同推进,必将共同绘就中国农业高效、高质、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