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征程上,“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强音,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回荡在神州大地,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引领国家前行的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一、 源远流长:深植文明沃土,筑牢自信之基
文化自信,源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所孕育的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这份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认知与自觉传承之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世界文明谱系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断而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这本身就是我们自信最深厚的底蕴。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到“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到“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怀……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它们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性格,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必然要求。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烽火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培育并形成了富含理想、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自力更生的革命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迈向新生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又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精神,与革命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激励全体人民在新时代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引擎。
二、 时代交响:融入当代实践,彰显自信之力
文化自信并非固步自封、沉湎往昔,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光彩,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人民需求中彰显磅礴力量。
文化“活”起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从故宫文创的“出圈”到《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的热播,从“数字敦煌”的惊艳亮相到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的全球瞩目,一场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不仅点燃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更催生了庞大的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国潮”涌动,老字号焕新,文旅深度融合……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故纸堆,而是融入日常、可感可知的“活”的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动能。
文明“和”起来,贡献全球治理智慧。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蕴含在中国文化中的智慧,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宏大胸怀。从“以和为贵”的相处之道到“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中国文化自信的彰显,已超越国界,成为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平、包容、美好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
精神“立”起来,滋养人民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的落脚点,在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遍布城乡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文化空间,让人民更方便地汲取文化滋养。广泛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催生了一大批反映时代气象、人民心声的文艺精品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是在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个自信从容、精神丰盈的民族,正屹立于世界东方。
三、 青年担当:传承历史文脉,谱写自信新篇
文化自信的传承与弘扬,青年是主力军。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关乎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关键课题。
要在“知”上下功夫,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系统认知。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应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史演进,明了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从而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要在“行”上见实效,鼓励青年投身文化创新实践。 要支持青年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时尚表达方式,对中华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再传播。鼓励他们投身文创设计、数字内容生产、非遗保护、文旅融合等新兴领域,让古老的文化在青春的笔触下绽放新的光芒。青年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未来的最活跃因素。
要在“信”上铸根本,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要教育引导青年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外文化,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妄自菲薄。要认识到,开放包容、博采众长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但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我们民族的“根”与“魂”,让积淀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无比强大的精神支撑。这股源自历史、融入血脉、面向未来的磅礴力量,正驱动着中华巨轮,在时代的浩荡东风中,劈波斩浪,驶向更加辽阔的远方。(孙秉钰 (泰州学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