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其成长成才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民生诉求的“第一感知点”,既是锤炼本领的“大熔炉”,更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唯有主动沉下去、扎下根,才能在实践的滋养中拔节生长,真正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把基层当课堂,在泥土芬芳中校准方向。不少青年干部怀揣理想投身公职,却因缺乏基层历练陷入“水土不服”——政策解读脱离实际,群众工作不知抓手,究其根本是“根”扎得不深。要主动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走出会议纪要的方寸之间,坐到百姓的院坝圆桌前,用脚步丈量村情民意,用笔记下急难愁盼。从春耕夏种的时节规律到邻里纠纷的化解技巧,从医保报销的流程细节到乡村振兴的产业痛点,每一处民生细节都是鲜活教材,每一次群众交流都是成长养分。唯有在基层的实景课堂中读懂“民之所忧”,才能校准“政之所向”,让成长坐标始终锚定人民立场。
以实践为磨石,在攻坚克难中锤炼硬功。“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能力的提升从来不是在温室暖房里实现的。青年干部要敢于跳出“舒适圈”,主动请缨到项目攻坚的前线、信访维稳的一线、改革创新的深水区去“淬火”。在数字化改革中破解数据壁垒,在乡村振兴中蹚出产业新路,在应急处突中稳住民心大局,这些急难险重的任务正是能力升级的“磨刀石”。从“纸上方案”到“落地实效”的跨越,从“新手茫然”到“能手笃定”的蜕变,都需要在实践的风雨中反复锤炼,才能练就扛事担责的真本领。
拜群众为老师,在烟火日常中汲取智慧。群众是实践的先行者,更是智慧的拥有者。那些田间地头的“土办法”、家长里短的“金点子”,往往藏着破解难题的钥匙。青年干部要放下架子、弯下身子,以“小学生”的姿态参与“板凳会”“祠堂议”,在菜市场里读懂供需平衡,在茶余饭后捕捉治理灵感。像最美基层干部吴书香那样,把群众的想法转化为工作的方法,将基层的创造融入发展的实践,才能让政策更接地气、工作更得民心,真正实现“治理智慧从群众中来,发展成果到群众中去”。
基层的沃土最养人,实践的风雨最砺志。青年干部唯有以“向下”的姿态扎根,方能获得“向上”生长的力量,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吉安县浬田镇:廖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