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咳嗽不是“小毛病”:从科学评估到中西医治疗,一文读懂咳嗽的那些事

2025-10-11 09:22:27   来源:中华网

“咳咳咳……”持续的咳嗽不仅影响睡眠、干扰工作,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很多人把咳嗽当成普通感冒的附属症状,忍忍就过,却不知它可能隐藏着肺炎、哮喘甚至肺癌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无论是咳嗽的评估方法,还是中西医治疗方案,都有了不少新进展。今天,我们就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聊聊如何科学应对咳嗽。

一、先搞懂:你的咳嗽,可能不是同一种“病”

咳嗽看似简单,实则分类复杂。医学上通常根据持续时间,将其分为急性咳嗽(持续<3周)、亚急性咳嗽(持续3-8周)和慢性咳嗽(持续>8周),不同类型的咳嗽,背后的病因天差地别。

1. 急性咳嗽:最常见的是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引起的,通常伴随鼻塞、咽痛,多数1-2周内会好转。但如果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咳嗽,可能会持续更久,尤其儿童群体需特别注意——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部分会发展为慢性咳嗽,而血清中的CRP(C反应蛋白)和N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会提示这种风险更高。

2. 慢性咳嗽:病因更复杂,可能与过敏、哮喘、胃食管反流有关,甚至是某些疾病的“后遗症”。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不少人会出现持续数周的咳嗽;甲状腺术后、肺癌术后,也可能因手术刺激引发慢性咳嗽。还有儿童反复咳嗽,家长需警惕是否为食积、风寒夹痰等问题,而非单纯“感冒”。

二、别忽视:咳嗽能力评估,也是“治病关键”

对普通人来说,咳嗽是身体排出异物、保护呼吸道的本能;但对需要用呼吸机的危重患者,咳嗽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病情恢复——如果咳嗽无力,痰液排不出来,可能加重肺部感染。

最新研究总结了多种“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咳嗽能力评估方法”,比如通过监测咳嗽时的气道压力、气流速度,或观察患者自主咳嗽时的动作幅度,来判断咳嗽强度。这些评估不仅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能脱离呼吸机,还能提前预防肺部并发症,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而对普通慢性咳嗽患者,医生也会通过检查明确病因:比如检测FeNO(呼出气一氧化氮)和IgE(免疫球蛋白E),能快速区分是否为过敏性咳嗽;还有研究构建了“简单决策树模型”,通过这两项指标,就能初步判断慢性咳嗽的病因,让诊断更高效。

三、中西医联手:应对咳嗽,方法越来越精准

面对不同类型的咳嗽,中西医都有成熟的治疗方案,且越来越注重“个体化”和“循证化”。

一、西医治疗:针对病因,精准用药

西医治疗的核心是“找到病因,对症处理”:

1. 若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咳嗽,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能有效减轻气道炎症,尤其适合儿童患者;

2. 感冒后咳嗽,苏黄止咳胶囊联合愈酚喷托异丙嗪颗粒,能快速缓解咳嗽、减少痰液;

3. 小儿慢性咳嗽若与气道高反应有关,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结合氨溴索口服溶液,既能抗炎,又能稀释痰液,帮助排出。

4. 同时,医生也会关注“危险因素”:比如肺癌术后慢性咳嗽,与淋巴结清扫方式有关,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降低咳嗽发生率;胸腔镜术后持续咳嗽,可能与手术时间、患者年龄相关,提前评估这些因素能更好预防。

二、中医治疗:辨证施治,从“根”调理

中医认为,咳嗽不是“肺一个器官的问题”,而是与脾、肾、肝等脏腑相关,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同样是咳嗽,风寒、风热、痰热、阴虚的治法完全不同。

1. 经典方剂:千年经验的“现代验证” 很多流传千年的止咳方剂,通过现代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比如:

1. 小青龙汤:适合“寒性咳嗽”(表现为怕冷、痰白清稀),研究发现常规治疗联合小青龙汤,能显著减轻咳嗽症状,缩短病程;

2. 生脉温胆汤: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慢性咳嗽,能改善患儿的咳嗽频率和睡眠质量,且副作用小;

3. 宣白汤:专门治疗“风寒夹痰犯肺证”的小儿咳嗽,能有效缓解咳嗽、减少痰液,且能增强患儿免疫力。

2. 特色疗法:不止吃药,还有这些“绿色方法”

中医治疗咳嗽,不止口服中药,还有很多适合儿童、老人的“非药物疗法”:

1. 推拿+毫针微刺:对小儿咳嗽效果显著,通过按摩肺经穴位(如肺俞、膻中),配合轻微针刺,能调理肺气、止咳化痰,且孩子接受度高;

2. 生姜推拿+拔罐:适合风寒感冒后咳嗽,生姜性温,配合拔罐能驱散寒气、疏通经络,缓解咳嗽;

3. 辨证施术护理:针对肺癌患者的咳嗽,中医会根据患者体质(如气虚、阴虚),采用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方法,减轻咳嗽,提高生活质量。

3. 民族医药:藏药也有“止咳能手”

除了中药,民族医药也有独特优势。比如藏药安儿宁颗粒,治疗小儿感冒后咳嗽效果显著,能缓解咳嗽、鼻塞、咽痛等症状,且安全性高,适合儿童使用。

四、这些“咳嗽误区”,你可能也犯过 了解了治疗方法,还要避开常见的“咳嗽误区”:

1. 误区1:咳嗽就吃“止咳药” :很多人一咳嗽就买“强力止咳药”,却不知咳嗽是身体的“保护机制”——如果是有痰的咳嗽,强行止咳会导致痰液滞留肺部,加重感染。正确做法是:先判断咳嗽是否有痰,有痰先化痰(用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无痰且影响生活时,再用止咳药。

2. 误区2:儿童咳嗽“和成人一样治” :儿童脏腑娇嫩,咳嗽病因与成人不同(如食积、风寒夹痰更常见),用药也需特别谨慎。比如成人常用的“含可待因的止咳药”,儿童禁用;而推拿、藏药安儿宁颗粒等更适合儿童。

3. 误区3:慢性咳嗽“忍忍就好”:持续超过8周的慢性咳嗽,绝不是“忍忍就能好”,可能是哮喘、胃食管反流、甚至肺癌的信号。研究发现,慢性咳嗽患者中,部分存在气道炎症,长期不治疗可能导致肺功能下降;还有些患者血清中RBP4、TIM4水平升高,提示与气道损伤相关。因此,慢性咳嗽一定要及时就医。

五、总结:科学应对咳嗽,记住这3点

1. 及时区分类型:急性咳嗽若超过2周不好转,慢性咳嗽无论是否严重,都要就医;

2. 配合医生检查:必要时做FeNO、胸部CT、CRP等检查,明确病因才能精准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更优:急性咳嗽可优先西医快速控制症状,慢性咳嗽可结合中医调理,减少复发。 咳嗽虽常见,但背后可能藏着大问题。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正确认识咳嗽,科学应对,早日摆脱“咳咳咳”的困扰! (长沙医学院 :梁嘉林,熊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