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凭借其高效的空间数据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能力,正日益成为提升企业工程前期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工具。GIS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展示,将原本分散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空间参考依据,从而在工程前期的关键阶段,为决策提供精准支持。
在工程前期阶段,交叉穿越识别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施工安全与进度。识别不清或遗漏,不仅延误工期,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因此,快速、精准地完成新建工程中的交叉穿越识别并迅速反馈,已成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以甘肃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白龙江前期工程为例,该项目依托GIS技术,运用QGIS平台高效完成交叉穿越识别,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具体操作上,首先申请天地图密匙,在QGIS中加载天地图插件并输入密匙,然后导入卫星底图与矢量标注,搭建空间分析基础环境。当收到相关部门关于交叉穿越识别的函件时,通常附带基于“大地2000坐标系”的坐标数据。若数据中未明确标注带号,需及时沟通补充,确保每个坐标点对应的中央经度线准确无误,这是保障后续分析准确性的前提。随后,将坐标文件转为CSV格式,通过QGIS的“以逗号分割文本”功能导入。在导入过程中,坐标字段的识别尤为关键:X字段(经度)有六位与八位两种形式,八位为六位基础上增加带号,导入时应选用不含小数位的六位列;Y字段(纬度)固定为七位,须严格按此标准筛选,避免字段错选影响分析结果;此外,CSV文件中还应包含海拔数据,确保数据维度完整。数据导入后,需根据带号选择对应的中央经度线坐标系,确保空间参考一致。随后,将导入的点坐标与天地图底图叠加,结合CAD图纸,从空间位置与地理特征等维度验证数据准确性,确保每个点位与实际场景吻合。验证无误后,使用QGIS工具箱中的“点转线”工具,将离散坐标转为连续线路。操作中需重点关注两个参数:“表达排序”合理设置可避免乱连线现象,保障线路走向符合工程实际;“路径分组”则将同一线路的点归为一组,确保线路逻辑清晰、完整。线路生成后,查看是否存在交叉,如有,则调用“线相交”功能,生成交叉点矢量数据;查看两工程的绝对高程距离时,点击视图中的高程剖面图并捕捉曲线即可直观看出。如需导出交叉点坐标,可将要素另存为CSV文件,坐标系选择对应带号,并在图层中输入“GEOMETRY=AS_XY”,即可导出精准的X、Y坐标,为工程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实践证明,GIS技术在工程前期不仅能有效提升交叉穿越识别的效率与精度,还可在应急响应中迅速提供决策支持,降低对地方发展的不利影响。未来,随着GIS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建议相关企业加快构建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交通管网等多源数据,形成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空间信息服务体系,为甘肃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工程建设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