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时节,湘西州泸溪县浦市镇青草村的葡萄产业基地内,连片的藤架下空空荡荡,工人们正忙着将最后一批“阳光玫瑰”葡萄打包、贴标、装车。这批优质葡萄将直供天津石化、广东中科炼化、山东东营胜利油田等企业,走上远方职工的餐桌。
“产业基地占地105亩,建有连栋温室大棚5万平方米,年产值近600万元。”泸溪县雨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喜刚介绍。他自2014年回到青草村返乡创业,曾合作创办合作社,后成立农业公司独立运营,先后尝试过草莓、圣女果、葡之梦、秋天清脆等产业,最终选定“阳光玫瑰”葡萄作为主导产业。基地坚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通过科学选育、水肥调控、果实套袋与绿色防治,使丰产期亩产稳定在4000余斤。
“这一路走来,多亏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中石化的帮助,不然我可能早就放弃了。”郑喜刚感慨。青草村曾在2017年、2024年遭遇特大洪灾,每次灾后,浦市镇与青草村都迅速组织党员干部清理淤泥、补种苗木、修复设施,开展灾后重建;县移民局、中石化及时提供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开展消费帮扶;县农业农村局对大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派出科技特派员到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共同帮助产业渡过难关。
“今年葡萄大丰收,正是中石化的消费帮扶为我们打开了稳定销路。”郑喜刚说。2020年,基地与中石化建立了稳固的产销合作关系,实行“价格锁定、定向销售、稳定收益”的订单模式,地头收购价每斤达14元,年产值近600万元,有效抵御了市场波动风险。
葡萄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和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公司自2017年起,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分红5万元,累计已达40万元;土地流转按照当地最高标准执行,每亩年分红600元,年支出约6万元。基地还常年吸纳50余名以脱贫户、监测户为主的本地村民就近务工,每年发放劳务报酬30余万元,累计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
“我从2021年开始在这里打零工,负责套袋、疏果、除草等农活,一年能挣2万多元。”58岁的脱贫户谭七儿说,虽然收入不如外出打工,但能照顾家庭,心里很知足。
技术员杨凌枫过去在江浙一带打工,漂泊不定;如今在家门口的葡萄基地负责施肥、剪枝、管理等工作,年收入六万元。“现在工作稳定,还能发挥专长,更有归属感。”杨凌感触很深。(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