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狮子山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语境中常被视作城市的灵魂与动力,它象征着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团结互助、敢于拼搏的价值追求。
这一精神在香港社会的形成、延续与发展中,既有近现代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与国际交往的现实背景,更有深厚的文化源流与思想基因。
追本溯源,狮子山精神的内核----“敢作善为”与西樵山“云门心学”一脉相承,其体现出儒家思想在地域文化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当代价值。
“敢作善为”是西樵山云门心学的基因血脉
“敢作善为”是西樵山云门心学的鲜明表达。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明代中叶到现代的传承与演进。
(一)、明代中叶的思想奠基:首先由江门陈白沙提出“存心养性”,强调在静中涵养本心;其后,湛甘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倡导“随处(敢作)体认天理(善为)”,主张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并践履天理;同期,王阳明则以“致良知”为核心,强调人人心中自具道德判断的根源。
(二)、湛甘泉对“云门”心学思想的构建:湛甘泉拈出“云门”二字,既修正了其师陈白沙的静坐法----将“静中养出端倪”推向“动静交养”,也补充了论友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从侧重主体心性的发用延伸至天理的客观呈现,可谓心物不二、天道流行,推动了西樵山云门心学的成型。
(三)、现代的思想传承:直至现代,自号“西樵先生”的杜维明,其所倡导以修身为本的“精神人文主义”与文明对话为用的“全球新儒学”理念,是基于建立文化中国认同与反思西方启蒙运动的现实关怀,自觉地对西樵山云门心学思想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延续与发展。
在这一思想脉络中,“敢作”意味着一种不畏困境的主动精神,是努力修身、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姿态;“善为”则是价值取向上的自觉,以践履天理为准则,通过行动实现个人道德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由此,“敢作善为”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与行动纲领。它呼唤个体在现实中立己达人、体认天理、践行正道,折射出智、仁、勇三达德的生命回响。
“敢作善为”是当今粤港澳大湾区高度融合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
众所周知,广东湾区文化向来具有开放、务实、进取的气质,皆因其地处南海之滨,自古是华夏文明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也被誉为南宋以后中华文明的“诺亚方舟”。
中原儒学南传,在湾区与本土文化、水土风俗交融,形成了以西樵山云门心学为代表的儒学新形态,不仅具有中原儒学的理性思辨,而且更注重实践取向与人生功用,更强调在现实境遇中“敢作善为”,也就是“随处体认天理”,当下即是。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粤人形成了重商、敢闯、能拼的精神气质。无论是明清时期海外华人的拓疆开埠,还是近现代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商业繁荣,抑或改革开放后广东率先试水、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实践,都深深浸润着“敢作善为”的心学精神。
香港的“狮子山精神”,正是这一文化基因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集中体现。二十世纪下半叶,大量内地居民南下香港,他们以祖籍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地区为主,同时带来了云门心学的精神遗风。面对资源匮乏、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凭借“敢作”的拼劲和“善为”的信念,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香港从一个渔港逐渐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经济腾飞的背后,正是一代代香港人“狮子山下并肩奋斗”的生动写照。狮子山精神所强调的团结拼搏、坚韧不拔、同舟共济,恰与“敢作善为”的心学底色相暗合。
而杜维明提出的“精神人文主义”理念----主张回归轴心文明,肯定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其内涵恰好能进一步揭示:狮子山精神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之道,也体现了香港人在拼搏中对终极关怀与超越意识的追求。可以说,心学精神在香港的社会实践中,已逐步转化为市民群体的生存智慧与共同价值,最终成为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进入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湾区要实现繁荣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制度创新与经济互补,更需要深厚的文化认同----以此构建能经得起国际风云变幻的精神纽带。而狮子山精神中“敢作善为”的基因,恰好为粤港澳三地提供了达成文化共鸣、实现心灵契合的基础。
一方面,“敢作”呼应了粤港澳大湾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战略定位。无论是科技产业的突破,还是金融服务的升级,抑或跨境合作的探索,都需要这种不惧挑战、勇于实践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善为”强调价值导向与社会责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公平正义,如何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守护中华文化根脉,都需要“善为”的价值自觉。
由此可见,“敢作善为”不仅是云门心学的历史遗产,更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精神财富,它将成为推动粤港澳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文化力量。
狮子山下,“敢作善为”心学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
今天,当我们重温云门心学与狮子山精神的内在关联,不仅是一次学理上的文化梳理,更是对当代社会发展意义的深刻揭示。
香港的“敢作善为”基因,源自云门心学的思想滋养,历经历史的风雨锤炼,已然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精神。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织发展的新格局下,它将继续成为香港社会的精神支柱,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屏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狮子山下,心学思想薪火传承不熄;大湾区中,敢作善为的精神发扬光大。这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当代表达,更是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生的生动注脚。文:西樵山(世界心学)研究联合会 /张永赞 李玉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