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出片式旅行”毁了假期?游学画话:以文化+文旅+文创重构有内涵的生活

2025-10-09 09:29:35   来源:今日热点网

作为游学画话创始人、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青少年素质教育专委会主任,我常常在观察当代人的旅行方式时,感到一丝遗憾——当国庆假期的热门景区里,情侣忙着为“人生照片”调整姿势、家庭为打卡古迹匆匆合影却记不清其历史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出片式旅行”看似填满了社交圈,实则正在掏空假期的精神价值

一、“出片式旅行”:一场精致的文化空转

“出片”成了旅行的终极目标,后果是旅行彻底沦为“打卡流水线”:

时间的浪费:为了一张“网红照”,在人群中反复排队、调整角度,原本可以用来感受湖风、倾听古迹低语的时间,被机械的“摆拍动作”消耗殆尽;

认知的虚无:旅行结束后,脑海里只剩滤镜后的画面,对目的地的文化底蕴、历史脉络毫无感知,就像在博物馆前拍了张照,却没看展柜里的文物;

精神的浮躁:旅行的意义本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可当一切以“点赞数”为标尺,我们便在追求流量的焦虑中,丢失了旅行最本真的松弛与沉淀。

二、游学画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旅行成为认知的土壤

与“出片式旅行”的浮于表面不同,游学画话的“文化+文旅”模式,以“知世界、画世界、说世界”的深度体验,让每一次出行(甚至足不出户)都成为认知沉淀的契机

(1)“足不出户,先识世界”

我们通过线上文化课程、艺术创作工坊,带孩子(乃至成人)先“读懂”目的地:在去敦煌前,先了解莫高窟的壁画艺术风格;在游故宫前,先探究明清建筑的规制寓意。这种“前置认知”,让旅行从“盲目打卡”变成“带着问题探索”。

(2)“实地游学,文化具象”

当脚步抵达目的地,我们不是急着拍照,而是以“画”为媒、以“讲”为桥:在西湖边,用画笔勾勒断桥的美学意境,听老师讲解白蛇传的文化符号;在兵马俑前,通过速写还原陶俑的工艺细节,探究秦代军事与艺术的融合。此时,风景不再是“背景板”,而是可触摸、可解读的文化文本。

(3)“认知沉淀,生活有光”

这种“文化+文旅”的模式,最终指向的是生活内涵的生长:当孩子能对着一幅自己画的龙门石窟佛像,讲述北魏造像的褒衣博带;当成人能在书房里,凭一次游学的创作回忆起平遥古城的票号文化,旅行的价值便超越了“即时满足”,成为滋养精神的长期养分。

三、从“打卡”到“沉淀”:重构假期的意义

当代人不缺“看世界”的机会,缺的是“懂世界”的能力。“出片式旅行”是快餐式的视觉消费,而“游学画话”的“文化+文旅”是慢炖式的认知修行。

作为文化传播与素质教育的践行者,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旅行(或文化体验),不是用照片占领社交圈,而是让文化住进心里,让每一次“看世界”都成为“成为自己”的阶梯

拒绝浮躁的打卡,拥抱深度的文化文旅,让假期不再是“照片的生产车间”,而是“认知的成长土壤”——这才是生活该有的内涵与重量。

(本文作者:肖方方 游学画话创始人、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青少年素质教育专委会主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