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盛会,Web Summit 每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吸引超过 7 万名参会者,其中包括 2,500+ 初创公司、数百位跨国公司 CEO、数十位国家元首和部长级官员,以及无数投资人、科技领袖和创新者。它被誉为“科技界的达沃斯”,不仅是展示前沿趋势的风向标,更是跨界对话与全球连接的桥梁。
在这里,企业可以获得品牌的国际背书,创业公司能直面资本与市场,政策制定者和学界精英与行业领袖同台碰撞观点,形成推动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正是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把 7 万人“点燃”的爱尔兰人——Web Summit 创始人兼 CEO 帕迪·科斯格雷夫(Paddy Cosgrave),如今正沿着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澳门 的路线图,思考一件事:如何把 Web Summit 的桥修到中国。谈到全球科技竞争、会议方法论、中国企业出海与软实力,他给出了与主流叙事不同的答案。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盛会,Web Summit 每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吸引超过 7 万名参会者,其中包括 2,500+ 初创公司、数百位跨国公司 CEO、数十位国家元首和部长级官员,以及无数投资人、科技领袖和创新者。它被誉为“科技界的达沃斯”,不仅是展示前沿趋势的风向标,更是跨界对话与全球连接的桥梁。
在这里,企业可以获得品牌的国际背书,创业公司能直面资本与市场,政策制定者和学界精英与行业领袖同台碰撞观点,形成推动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正是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把 7 万人“点燃”的爱尔兰人——Web Summit 创始人兼 CEO 帕迪·科斯格雷夫(Paddy Cosgrave),如今正沿着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澳门 的路线图,思考一件事:如何把 Web Summit 的桥修到中国。谈到全球科技竞争、会议方法论、中国企业出海与软实力,他给出了与主流叙事不同的答案。
帕迪·科斯格雷夫在2024年Web Summit里斯本活动现场
抵达中国后的第一印象:电动车流
帕迪回忆道:“2019 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路上几乎看不到新能源车。”几年后重返中国,他发现街头景象已完全不同——无论是在北京三环的早高峰,还是深圳南山的写字楼下,比亚迪、华为、小米的新能源车随处可见,已经融入日常交通的洪流之中。
这种鲜明对比让他印象深刻。他提到同事在德国 IAA 车展上的所见所闻:中国汽车品牌不仅“占据最大展台”,而且在讨论中居于主导位置,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在美国硅谷,很多人甚至没见过华为的最新手机,但中国的硬件创新早已在真实的市场里加速落地。
帕迪由此发出一句意味深长的感慨:“去上海,去看看,再在 24 小时后告诉我你对中国的看法。很多刻板印象,会在现场被现实纠正。”
与主流不同的会议方法论:我们首先是一家“软件公司”
面对“如何运转一场 7 万人规模的大会”这一问题,帕迪微微一笑:“很多人以为我们是‘会务公司’,其实我们更像一家软件公司。”
他解释道,从购票、注册、制证,到入场扫码、社交匹配,Web Summit 的几乎所有流程都由自研系统支撑。“行业里多数会议依赖第三方供应商,而我们选择把‘连接’这件事做深做透。”在他看来,技术不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保证大会能够顺畅、安全运行的底层逻辑。
这种“逆主流”的坚持,也体现在内容理念上。Web Summit 一直严格区分赞助与发言——赞助商可以拥有展区、品牌曝光,但不能直接换取舞台时间。舞台留给的,是能带来真知灼见的对话,而不是产品营销式的独白。
帕迪强调:“赞助≠发言。舞台的价值,来自讲得真、讲得深,而不是讲得响。” 与此同时,Web Summit 将更多资源倾斜给普通参会者的体验:优化社交匹配、创造互动场景、降低知识获取门槛,让每一位来的人都能带着收获而归,而不仅仅是“看大咖”。
这种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逻辑,也正是让 Web Summit 从一个小型聚会,成长为全球最大科技盛会的关键。
中国企业出海与“软实力”的崛起
在谈到“走出去”的趋势时,帕迪特别强调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中国商务部今年首次以官方展团形式参与 Web Summit,带来 20 家企业参展。“这在我们历史上是第一次,意义不止于规模,更在于叙事的开启。”在他看来,这标志着中国企业不再是孤立的单点尝试,而是以更有组织和系统性的方式出现在全球舞台,背后是国家层面的支持与整体产业链的实力。
他也不止一次谈到中国“软实力”的潜力。从新能源车到新消费潮牌,从动画、电影到潮玩、美食,这些文化与生活方式元素正成为海外年轻人之间自发传播的话题。“我 8 岁的孩子在学校听同学聊 Labubu,这比任何广告更有穿透力。”帕迪用这个日常的例子,展示了中国文化产品在全球年轻群体中自然生长的影响力。这种“自来水式”的口碑传播,或许比单一的出口数据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他诚挚地表示,希望未来能在 Web Summit 正式开设“中国专场 / China Summit”,让中国的技术公司与消费品牌在舞台上与世界对话,从而帮助更多人系统地理解中国是如何运转、如何创新、如何与世界链接的。
与其争论“谁才是全球的科技中心”,不如先去修建人与人、城与城、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桥。帕迪·科斯格雷夫显然更相信这件“慢而正确”的事:当北京的部长与里斯本的工程师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彼此的误解就会减少,合作也会自然发生。“把世界连在一起的不是航班,而是好奇心。”他笑着说。对他而言,Web Summit 所做的,就是为这些好奇的人准备一张更大的桌子,让他们有机会对话、碰撞、共创。
帕迪·科斯格雷夫在2024年Web Summit里斯本活动现场
抵达中国后的第一印象:电动车流
帕迪回忆道:“2019 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路上几乎看不到新能源车。”几年后重返中国,他发现街头景象已完全不同——无论是在北京三环的早高峰,还是深圳南山的写字楼下,比亚迪、华为、小米的新能源车随处可见,已经融入日常交通的洪流之中。
这种鲜明对比让他印象深刻。他提到同事在德国 IAA 车展上的所见所闻:中国汽车品牌不仅“占据最大展台”,而且在讨论中居于主导位置,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在美国硅谷,很多人甚至没见过华为的最新手机,但中国的硬件创新早已在真实的市场里加速落地。
帕迪由此发出一句意味深长的感慨:“去上海,去看看,再在 24 小时后告诉我你对中国的看法。很多刻板印象,会在现场被现实纠正。”
与主流不同的会议方法论:我们首先是一家“软件公司”
面对“如何运转一场 7 万人规模的大会”这一问题,帕迪微微一笑:“很多人以为我们是‘会务公司’,其实我们更像一家软件公司。”
他解释道,从购票、注册、制证,到入场扫码、社交匹配,Web Summit 的几乎所有流程都由自研系统支撑。“行业里多数会议依赖第三方供应商,而我们选择把‘连接’这件事做深做透。”在他看来,技术不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保证大会能够顺畅、安全运行的底层逻辑。
这种“逆主流”的坚持,也体现在内容理念上。Web Summit 一直严格区分赞助与发言——赞助商可以拥有展区、品牌曝光,但不能直接换取舞台时间。舞台留给的,是能带来真知灼见的对话,而不是产品营销式的独白。
帕迪强调:“赞助≠发言。舞台的价值,来自讲得真、讲得深,而不是讲得响。” 与此同时,Web Summit 将更多资源倾斜给普通参会者的体验:优化社交匹配、创造互动场景、降低知识获取门槛,让每一位来的人都能带着收获而归,而不仅仅是“看大咖”。
这种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逻辑,也正是让 Web Summit 从一个小型聚会,成长为全球最大科技盛会的关键。
中国企业出海与“软实力”的崛起
在谈到“走出去”的趋势时,帕迪特别强调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中国商务部今年首次以官方展团形式参与 Web Summit,带来 20 家企业参展。“这在我们历史上是第一次,意义不止于规模,更在于叙事的开启。”在他看来,这标志着中国企业不再是孤立的单点尝试,而是以更有组织和系统性的方式出现在全球舞台,背后是国家层面的支持与整体产业链的实力。
他也不止一次谈到中国“软实力”的潜力。从新能源车到新消费潮牌,从动画、电影到潮玩、美食,这些文化与生活方式元素正成为海外年轻人之间自发传播的话题。“我 8 岁的孩子在学校听同学聊 Labubu,这比任何广告更有穿透力。”帕迪用这个日常的例子,展示了中国文化产品在全球年轻群体中自然生长的影响力。这种“自来水式”的口碑传播,或许比单一的出口数据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他诚挚地表示,希望未来能在 Web Summit 正式开设“中国专场 / China Summit”,让中国的技术公司与消费品牌在舞台上与世界对话,从而帮助更多人系统地理解中国是如何运转、如何创新、如何与世界链接的。
与其争论“谁才是全球的科技中心”,不如先去修建人与人、城与城、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桥。帕迪·科斯格雷夫显然更相信这件“慢而正确”的事:当北京的部长与里斯本的工程师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彼此的误解就会减少,合作也会自然发生。“把世界连在一起的不是航班,而是好奇心。”他笑着说。对他而言,Web Summit 所做的,就是为这些好奇的人准备一张更大的桌子,让他们有机会对话、碰撞、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