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号召,深入挖掘地方革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践行青年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公益传播,7月初,中华文脉传承团“守艺湘承队”奔赴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开展了一场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兼具公益实践内涵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田野乡间感知历史脉搏,于烟火匠心中体悟文化之重,更以青春之力播撒公益火种。
金槐之乡体验农桑苦,汗水浸润乡土情
7月4日下午,队伍抵达“中国金槐之乡”全州县两河镇。在馥郁芬芳的金槐种植基地,队员们不仅亲身参与了金槐的拍打收集,更将此次体验视为一次深刻的公益劳动教育。尘絮纷飞中,汗水浸湿衣衫;随后进行的晾晒环节,粗糙的扫帚更在队员手上刻下道道印记。这一粒粒被誉为“植物黄金”的金槐米,其背后凝结的辛劳与匠心,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三下乡”扎根基层、服务乡土的真实分量,也激发了他们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注,思考未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乡村、惠及农桑的公益路径。
图为守艺湘承队在金槐种植基地实践场景。 黄捷翔、李诗雨 供图
湘江之畔祭英烈,老兵讲述赤子心
翌日(7月5日),队伍怀着崇敬走进湘江战役纪念馆,以公益志愿者的身份担任志愿讲解员,为公众传播红色历史,履行青年一代传承革命精神的社会责任。馆内厚重的革命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之际,一位特殊的参观者——85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触动了队员们的心弦。这位15岁参军、75岁才从桂林181医院光荣退休的老军医,以朴素而坚毅的话语,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忠诚与奉献娓娓道来。队员们用心聆听、记录,视之为一次宝贵的公益口述史采集,为保存珍贵历史记忆贡献力量。志愿活动结束后,队员们肃立于湘江战役烈士陵园,手捧象征光明与忠诚的向日葵,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驱致以最深切的缅怀,誓言将英烈精神融入公益实践,服务社会、奉献青春。
图为守艺湘承队在湘江战役纪念馆做志愿者场景。 黄捷翔、李诗雨 供图
匠心守“香”传古韵,直播推介非遗味
7月6日上午,队伍探访了承载百年工艺的全州非遗——五香豆腐干工坊。传承人蒋智源先生坚守于略显简陋的作坊中,以近乎苛刻的匠心守护着这道源自时光深处的咸香。他讲述了五香豆干融合地域智慧与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其“不忘本心”的执着令队员动容。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守护非遗就是守护共同的文化根脉,支持传承人亦是重要的公益行动。当晚,一场充满公益情怀的特别直播在实践驻地开启。队员们怀着助力非遗推广、连接城乡的公益热忱,以真挚的感悟,向观众讲述此行所见的革命精神丰碑与非遗技艺传奇,并热情推介这份凝聚匠心的五香豆干,希望通过新媒体公益传播,拓宽非遗产品的市场认知,以实际行动支持手艺人增收,让屏幕另一端的观众也能共享非遗魅力。
图为守艺湘承队在五香豆干工坊实践及直播场景。 黄捷翔、李诗雨 供图
瑶山深处访霓裳,方寸之间见乾坤
7月7日,队伍深入东山瑶族乡。在传承人奉建英女士家中,斑斓的东山瑶族服饰如一幅流动的民族史诗。奉女士不仅详解了其繁复工艺与独特纹样寓意,更带领队员走进制作现场,一针一线、一织一染的艰辛令人惊叹。她强调,传承亦需创新,如夏日服饰正选用更轻薄的面料与明快的色彩以适应现代生活。队员们认真记录、拍摄,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平台进行公益宣传,助力瑶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推广。下午,东山瑶族文化陈列馆为队伍揭开了瑶族迁徙的壮阔历史画卷。从古老的生产工具到生活习俗,负责人的讲解让瑶族坚韧的生命力与文化智慧在队员们眼前生动再现。此次探访不仅是学习,更是一次公益性的民族文化调研与记录,旨在为多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留存宝贵资料,促进文化资源共享。
图为守艺湘承队在东山瑶族乡实践场景。 黄捷翔、李诗雨 供图
线下实践圆满收官,青春步履丈量文化根脉
7月6日晚,队长宣布本次“三下乡”线下实践活动圆满完成。队员们迅速投入资料整理与成果总结的分工协作中。回望此行,从金槐田间的汗水到湘江畔的追思,从豆腐坊的咸香匠心到瑶绣纹样中的民族密码,“守艺湘承队”的足迹深深印刻在全州的文化土壤上。这不仅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溯源与守护,更是一次贯穿公益理念的青年社会实践,一次青年学子心灵的深刻洗礼与责任意识的磅礴觉醒。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青年是文化传承最活跃的载体,亦是公益事业的生力军。在守护中创新,在奉献中成长,方能真正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澎湃生命力。守艺湘承,步履不停,公益之心与文化传承之火,正在新一代手中炽热传递。
图为守艺湘承队在实践各地到合影。 黄捷翔 供图
实践团队:守艺湘承队
带队指导老师:郑芸昕 李欢
团队成员:沈彬翎 李佳蔚 李诗雨 方旖涛 黄捷翔 郑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