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心尖上的守护 党旗下的承诺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党建引领学科发展纪实

2025-09-29 13:17:45   来源:今报在线

在西南儿童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前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这支以党员为先锋的团队,用近半个世纪的接力奋斗,书写了一部“党建红”引领“健康绿”的生动史诗。从1982年一台心电图机起步,到如今跻身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西部规模最大且技术最全面的小儿心血管诊疗中心,三代党员医者以党徽为灯,点亮了千万患儿重获“心”生的希望之路。

第三届全国儿童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学术会议

三代接力 从筚路蓝缕到西部领跑

学科的根基,深植于支部党员的西迁奉献与开拓精神。

1959年,老党员钱永如教授响应号召,从上海西迁重庆。面对西南地区儿童心血管诊疗“物资匮乏”的困境,她以“不能让娃娃们等”的朴素信念为原点,率先创建儿童心血管专科,承担起重庆及周边百万患儿的诊疗重任,铸就了“党员带头干”的学科基因。

党员专家陈沅教授带队查房

1998年,党员专家陈沅接过接力棒,她创新性地以党建为纽带整合资源,推动科室引入西南首台大型心血管造影设备,派出数名党员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微创介入技术(无切口、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引入,彻底改变西南地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治疗格局,为科室建成区域首个儿童心脏介入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004年,学科带头人田杰教授作为一名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团队进入学科跨越式发展阶段,牵头建立导管室、心脏电生理室,组织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儿童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术、心脏电生理等新技术。2014年,科室负责人易岂建教授带领团队成功获批国家卫健委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多年来,学科在支部党员专家们的接力奋斗下,实现从基础建设到高层次平台突破的持续发展。至今,该基地已为西部地区培养近百名技术骨干,形成“培养一名骨干、带动一家医院”的辐射效应,充分体现共产党员服务基层、服务西部的奉献精神,使科室成为西部儿童心血管领域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吕铁伟教授带领团队完成全球首例儿童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经颈内静脉植入术

2025年初,党员吕铁伟教授带领团队完成全球首例儿童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经颈内静脉植入术。面对一名8岁、体重仅25公斤、股静脉最窄处仅3.6毫米的罕见线粒体病引发严重心脏传导障碍的患儿,在国内外无先例的困境下,吕铁伟教授以“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党员担当,选择高难度的经颈内静脉路径,在血管直径不足4毫米的精密空间内,经过数小时精细操作,成功将起搏器植入。这一“从0到1”的突破,为全球类似病例提供了关键临床经验,树起儿童起搏技术领域的里程碑。

在一代代党员同志冲锋在前、引领技术革新的过程中,科室发展硕果累累:现有64名医护人员,党员占比37.5%,形成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为引领、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中坚、青年党员骨干为后备的坚实梯队。2023年成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重庆市重点专科(精品项目),2024年再获重庆市儿童重要器官发育与疾病重点实验室认定。科室年门诊量超11万人次,年出院病人超3500人次,在儿童心血管介入(超1300例/年)、射频消融(近200例/年)、心肺评估康复(300例/年)等领域技术领先,疑难危重症占比高达6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功率98.6%,多项技术国内先进。

生命至上 党旗在救治一线高高飘扬

对于心血管科党支部,“生命至上”绝非空话,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是危急时刻党员挺身而出的本能。

2006年3月,一名预约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的黔江患儿失约。当科室党员从晚间新闻中看到其母子遭遇车祸、母亲为护子不幸身亡的画面,党支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无论如何要找到孩子”。党员易岂建教授带队连夜驱车200余公里,在泥泞山路上跋涉5个小时,终于找到孩子。面对失去母亲、家境贫寒的患儿,科室不仅全额减免手术费,党员们更轮流送饭、辅导功课直至其康复出院。患儿在感谢信中写道:“是胸前戴党徽的叔叔阿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梁平孤儿姐妹的故事是党建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缩影。14岁妹妹小兰心脏存在30毫米的巨大房间隔缺损(相当于“房间承重墙塌了一半”),20岁的在读大学生姐姐无力承担手术费。党支部第一时间启动“绿色救助通道”。手术当日,支部副书记李谧教授带领团队,手持3毫米导管穿越复杂心腔,将38毫米封堵器精准送入缺损部位。当伞状装置完美撑开、超声显示分流消失时,这位2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也忍不住动容:“这是我见过最漂亮的‘生命之伞’。”如今康复的小兰已成为“护心小使者”,传递着这份生命的希望。

科室的荣誉墙上,一组组数据无声地诉说着支部党员的担当:为11岁肺动脉狭窄患儿实施6小时手术、用3.5mm微型支架穿越仅2mm的“死亡狭窄带”、创儿童外周血管支架最小直径纪录;为8岁频发晕厥女孩成功挑战心肌桥“松解术”、在跳动心脏上开凿0.8mm“生命隧道”、成为国内完成该术式最小年龄案例……科室成立“党员攻坚小组”,全年攻克40余例罕见复杂病例。支部书记吕铁伟教授常以此激励团队:“每一次高难度手术都是对党性的考验,党旗插在手术台,就没有攻克不下的难关。”

西部担当 让优质资源“沉”到基层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团队深知肩负的西部责任,致力于将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

李谧教授带领团队在西藏昌都做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工作

“在海拔3800米的西藏昌都,医生们吸着氧为藏族儿童做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这是“‘渝藏情深’护童心”行动的常态画面。2012年建立的“西部儿童心血管协作网”,已发展为覆盖渝、贵、川、滇、黔、藏等省(市)四十多家医院的“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心血管联盟”。党员专家们每年带队深入高原、边陲,累计行程超10万公里。在昌都等地,团队创新人才帮扶模式,通过远程会诊、讲座、病例讨论,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

在宜宾儿院和江西儿院,科室建立“双基地”模式——在当地设立“技术培训基地”,派驻党员骨干轮流坐诊带教。数据证明成效:西部基层医院儿童心血管疾病确诊率提升65%,危重症转诊时间缩短80%,显著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正如支部书记吕铁伟教授所言:“我们有责任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让西部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诊疗。”

信仰传承 先锋岗上的接力与初心延续

红色基因与医者仁心,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1987年出生的党员潘博是科室青年一代的缩影。2024年刚从宜宾儿院对口支援一年归来,立即被委以总住院医师的重任,这意味着周一到周六24小时驻守医院、每周仅周日一天能回家。面对高强度工作,潘博坚定地表示:“科室里的党员前辈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只是接过了接力棒。”

像潘博这样的党员先锋遍布科室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心脏电生理”“护理”等各个“先锋岗”,他们以“白加黑”“5+2”的坚守,生动诠释着党员的初心使命。

为普及儿童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党员们深入学校、社区、偏远山区,通过科普直播、健康咨询、义诊筛查,累计惠及超十万人次,让专业知识走出医院,守护万千家庭。党支部推行“双培养”机制: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学科带头人。这一机制成效卓著,团队先后荣获“重庆市青年文明号”“共产党员示范岗”“优质服务示范科室”等荣誉。

在党员榜样的带动下,科室科研实力持续跃升,近五年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12项,发表论文146篇(SCI 56篇),获国家专利2项,其中《儿童心力衰竭针对和诊疗建议》《中国儿童心力衰竭分期管理建议》《儿童扩张型心肌病针对与诊疗专家共识》、《中国儿童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在规范儿童心肌病与心衰防治层面取得重要突破。

从第一台心电图机,到如今的DSA、三维标测导航系统等先进设备;从渝中院区1个病房,到两院区开放85张床位、拥有心脏电生理室、导管室、康复室的现代化科室,这支团队始终以“党建红”为笔,奋力描绘着西部儿童心脏健康的蓝图。站在新起点,心血管科党支部正致力于攻克新的高峰:推进心电检测远程网络智能化,完善儿童无创心脏功能检查;深化发育性心肌疾病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探索基因治疗新路径;构建川崎病MDT团队及一体化诊疗模式;升级结构性心脏病介入与镶嵌治疗,打造微创标杆。

科室“全家福”上,“心尖上的守护,党旗下的承诺”十个大字熠熠生辉。这不仅是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对千万患儿及其家庭的庄严承诺,更是三代党员医者用近半个世纪的光阴,以仁心仁术践行的初心使命。当鲜红的党旗始终在学科建设和临床救治的最前线高高飘扬,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守护儿童“心”生命的战场上充分彰显,这支团队正以更昂扬的姿态,朝着国家儿童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坚定迈进,为西部儿童的健康未来撑起一片更为广阔的蓝天!

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