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背景下,9月20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前沿趋势与产业落地的思想盛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于“爱达魔都·产融号”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产融社联合腾讯政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论坛以“智启未来·融创生态”为主题,汇聚政府智库、科技企业、教育机构及投资机构的顶尖力量,围绕政策导向、技术突破、场景应用与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锚定AI发展坐标系
论坛在国家公派留法博士、东吴科技领军人物彭勇的主持下准时拉开帷幕。作为中关村管委会技术专家、全球金融人士协会特聘专家,彭勇以其深厚的行业洞察力开宗明义:“当前,人工智能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赋能的新阶段,亟需构建‘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场景驱动—人才支撑’的四维协同体系。”这一论断为整场论坛定下了兼具战略高度与实践深度的基调。
腾讯政策发展中心主任翟尤率先带来《规则与创新:人工智能+政策解读与产业应用》的主题演讲。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原办公室副主任,翟尤立足国家治理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政策脉络。他指出:“监管沙盒机制、算法备案制度、伦理审查标准等政策的出台,并非限制创新,而是为技术健康发展划定安全边界。”他特别以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自动驾驶分级准入等典型案例,阐释了政策如何通过“包容审慎”的治理模式,推动技术红利向民生福祉转化。其演讲既有宏观政策解析,又具微观操作指南,为企业把握合规创新路径提供了关键指引。
技术突围:激活企业运营新引擎
北京致远互联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古权接棒登场,带来《数智融合时代:以AI激活企业运营“新引擎”,构建产业协同新生态》的实践分享。作为国内协同管理软件领域的标杆企业代表,刘古权揭示了AI技术重构企业价值链的创新路径:“我们正在将RPA流程自动化与知识图谱相结合,打造‘数字员工’解决方案,使财务审核效率提升80%,供应链响应速度缩短60%。”他现场展示的智能合同审查、预测性维护等应用场景,生动诠释了AI如何从“锦上添花”的工具升级为“雪中送炭”的生产要素。与会企业家纷纷表示,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落地方案,为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直接复制的样板。
教育革新:重塑人才培养范式
接下来,国际教育专家、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纽约金融学院亚太区副主席康长运教授带来《多模态AI如何重塑人才培养与创新范式》。康教授给出的判断很直接:当AI不再只是“看内容”,而是开始“产内容”,我们的教育就要走向“人机共生”。他用“AI导师+虚拟实验室”的案例做了说明:把自然语言对话和三维仿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问题和交互反馈里学习——结果是知识吸收效率提升47%,创新能力评估提升32%。不少高校负责人现场回应:会尽快探索“AI+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把生成式AI和虚拟实验引进到课程与项目。
硬核攻坚:破解AI芯片卡脖子难题
杭州慧芯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杨柳松的演讲,将论坛推向技术攻坚的高潮。这位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以《从实验室到生产线,AI芯片的破局之路》为主题,直面行业痛点:“通用GPU架构难以满足边缘计算的能效需求,专用ASIC芯片又面临开发周期长的瓶颈。”他介绍的公司自主研发的存算一体芯片架构,通过近存计算设计,使能耗降低至传统方案的1/5,已在智慧城市摄像头、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等领域实现量产应用。现场展示的芯片实物与性能对比数据,印证了国产AI芯片在特定场景下的突破性进展。
共创生态:迈向协同发展的智能未来
论坛最后,主持人彭勇博士进行了精炼总结。他再次强调,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绝非单一技术或企业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产业应用方、教育工作者和资本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唯有构建一个开放、协作、包容的生态系统,才能有效应对技术、伦理、人才和产业化的多重挑战,真正让AI成为普惠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新质生产力。
本次论坛不仅是思想的碰撞场,更是行动的发起台。从政策解读到技术突破,从教育变革到产业落地,与会者共同勾勒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清晰路线图。正如一位参会企业家所言:“这里既有仰望星空的战略远见,又有脚踏实地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真正能推动行业发展的盛会。”随着“爱达魔都·产融号”继续前行,这场关于人工智能的思想风暴必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动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优势注入持久动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